[发明专利]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80218.0 | 申请日: | 2012-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1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 发明(设计)人: | 崔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建伟 |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 代理人: | 王琪 |
| 地址: | 05002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太阳能 空集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尤其涉及一种中高温利用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属于太阳能集热换热技术及装备领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提供廉价热源的生活用品深受广大公众喜爱,目前玻璃真空集热管已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集热管的集热效率,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系列内聚光减容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管及制作方法的技术方案,主要从聚光减容提高真空管的换热温度,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做文章。但是,现有使用传热介质的太阳能中高温真空集热器,都是应用一端开口的太阳能真空管,所有循环通道都设置在太阳能真空管的一端,这种结构的最大弊端是:冷热不同的传热介质从真空管的同一端进和出,因为不分流,传热介质换热效率低,不能集中使用是影响太阳能真空管中高温利用的关键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使太阳能利用向着高温,高效,集中供热的集约方向发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是由两端开口的真空玻璃集热管,和同轴内置金属减容棒的金属套管构成,金属套管设置支撑环固定减容棒。
所述的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真空玻璃集热管与金属套管之间填充导热膏。
所述的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在上下设置的集热箱之间并列设置,上下集热箱再与换热器相连构成集热和换热回流通道,上下集热箱内封装耐高热的传热介质。
所述的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玻璃外管缩口部分设置防尘密封圈,防尘密封圈外缘卡在集热箱外壳的预留孔上,金属管探出玻璃管的外径上设置有耐高温密封圈,密封圈端面环槽卡在集热箱内胆的预留孔上。
所述的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真空玻璃外管内部设有双曲面聚光器,真空集热管的玻璃内管的内壁设有太阳能吸收膜。
本发明所产生的技术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设计的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采用内置金属减容棒的金属套管构成,真空集热管与金属套管之间填充导热膏,有效提高了真空集热管的传热效率。采用并列并联的集热管,并且以此集热管为基础设计了上下分置的传热介质集热箱体和传输通道,和极大地改善了太阳能真空管的冷热对流循环效率,可以串联多组真空集热管集中使用,从而为工业上大规模中温、高温应用太阳能创造了可能。真空集热管内置聚光器不受大气污染和侵蚀,聚光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截面图
图3是分体式太阳能真空集热换热系统组装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传热介质 2、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3、上集热箱
4、下集热箱 5、循环泵 6、传热介质回流口连接口
7、传热介质出口连接口 8、换热器 9、被冷却流体回流连接口
10、被加热流体出口连接口 11、双曲面聚光板
2-1、支撑环 2-2、密封圈 2-3、减容棒
2-4、金属套管 2-5、真空集热管玻璃内管 2-6、导热膏
2-7、真空集热管玻璃外管 3-1集热箱外壳 3-2集热箱内胆
3-3集热箱保温层 3-4、耐高温密封圈 3-5、防尘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给出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2的具体结构应用实例,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2是由两端开口的真空集热管,和同轴内置金属减容棒2-3的金属套管2-4构成,传热介质在金属套管2-4里面与上下集热箱3,4连通循环,金属套管设置支撑环2-1固定减容棒2-3。减容棒在金属套管内,构成了环形通道,增加传热介质与热源接触面积,提高传热介质与真空集热管的换热效率。
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2与金属套管2-4之间填充导热膏2-6。用以提高金属管与玻璃内管间导热效率,使玻璃内管吸收的热量能高效传导给金属套管。导热膏选择市场品牌一个实例为:南京喜力特公司增强型导热硅脂 (W-1型),使用温度≤350℃。
图2所示通过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2的玻璃外管2-7内部设有双曲面聚光器11,真空集热管2的玻璃内管2-5的内壁设有吸收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建伟,未经崔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02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