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物垃圾油水分离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78216.8 | 申请日: | 2012-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8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繁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繁荣 |
| 主分类号: | B01D29/03 | 分类号: | B01D29/03;B01D17/032;B65F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605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食物 垃圾 油水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油水分离器,特别是涉及到无动力的食物垃圾油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水分离器就是将油和水分离开来的仪器,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油水分离器从机理上主要分为油中除水分离器和水中除油分离器;从用途上主要分为工业用油水分离器、商用油水分离器和家庭油水分离器;从分离原理上分有膜过滤油水分离器、选用亲油性材料的油水分离器、比重不同分层的无动力油水分离器、药理作用的破乳油水分离器。另外一种较常见的离心式油水分离器其系统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是:1、水由AOD泵(气隔膜)进入-->2、流量控制阀进入-->3、第一级蜂窝室,水冲洗,由于在其内部有很多紧密的蜂窝状的隔层,在水上流过程中水中的微小的颗粒沉降在蜂窝室,废水上流进入-->4、网状布水孔(5/32″)进入-->5、吸附室和萃取室,水流进入由JT57液体过滤介质组成的油吸附室,在这个过程中油和油脂被大量的吸附以及萃取大量的复杂的重金属、有机物、TSS、BTEX、PCB和许多水中污染物,然后水流在吸附室转向上行进入-->6、第二级蜂窝室,水流通过第二级紧密的蜂窝状的隔层,三次换向上下流动,而残留的微量的油将上浮收集在其上部,水流进入-->7、清水室,最终水由清水室底部排出。对于在第二级蜂窝室和清水室上布的残留的微量的油由设置在其顶部的撇油器撇到外部的油存储的容器中而除去。上述所说的油水分离器其结构复杂,维护难且成本又高。
到目前为止,食物垃圾油水分离器国内外均未见到,专利文献也未见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食物垃圾油水分离器,它能高效的处理垃圾与油水分离、油与水之间的分离。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不易损坏,分离效果好又无需动力,是一种即节能环保又高效的分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食物垃圾油水分离器由一个油水分离箱体的上部装有垃圾分离箱体,油水分离箱体的上部内径比垃圾分离箱体底部的外径略大一点,使垃圾分离箱体安放在油水分离箱体上部能方便的移动。垃圾分离箱体上部有盖子,垃圾分离箱体的下部有过滤网,盖子与过滤网之间是垃圾储存室,油水分离箱体的中下部装有过滤层,油水分离箱体的上部还安装有7字型排水管,其7字型的排水管的下端穿过过滤层和油水分离箱体的底部相通,上端的排水管出口在油水分离箱体的上部位置穿出。油水分离箱体中部安装有出油管,出油管上装有出油阀门,油水分离箱体里面还装有电热管,油水分离箱体的外部装有玻璃管,油水分离箱体的底部装有排污阀门。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中所示:1-盖子、2-垃圾储存室、3-7字型排水管、4-出油阀门、5-出油管、6-油水分离箱体、7-过滤网、8-过滤层、9-玻璃管、10-电热管、11-排水管出口、12-垃圾分离箱体、13-排污阀门。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食物垃圾油水分离器的工作过程是:打开垃圾分离箱体(12)上部的盖子(1),把餐厅里的剩菜剩饭或泔水倒入垃圾储存室(2)里,由于过滤网(7)的作用,使剩菜剩饭停留在垃圾储存室(2)内,泔水经过滤网(7)流进油水分离箱体(6)里。由于泔水里的油和水比重不一样,泔水里的油浮在水的上面,水经过过滤层(8)过滤流入油水分离箱体(6)的底部,随着泔水不断的流入油水分离箱体(6)里,直至泔水水位高于7字型排水管(3)上端排水管出口(11)的高度时,被过滤后的泔水从排水管出口(11)排出。随着泔水不断的进入油水分离箱体(6)里,油水分离箱体(6)里漂浮的油量也随之增多,当油层厚度低于出油管(5)时,打开出油阀门(4),直至漂浮油全部排出后再关闭出油阀门(4)。油水分离箱体(6)的底部装有排污阀门(13)用来清洗油水分离箱体(6)里面的污垢。天冷时接通电热管(10)电源防止漂浮油冻结。玻璃管(9)用来观察漂浮油层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繁荣,未经张繁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82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