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橡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6272.8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8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孙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菊 |
主分类号: | B29C35/02 | 分类号: | B29C35/02;C08L27/12;C08K13/02;C08K3/04;C08K5/01;C08K5/098;C08K3/02;B29L3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2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 混炼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橡胶密封圈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使用非常广泛,橡胶的优点为:既耐高温(最高300℃),又耐低温(-100℃)是目前最好的耐寒、耐高温橡胶;同时电绝缘性优良,对热氧化和臭氧的稳定性很高,化学惰性很大。缺点是机械强度较低,耐溶,耐溶剂和耐酸碱性差,叫难硫化,价格较贵。
现有的传统市场的密封圈都是采用模压机压出一体成型,而采用这种工艺的成本较高且生产效率较慢。另外,采用模压机压出一体成型的工艺加工出来的密封圈,其比较容易被拉断,所以采用这种工艺将影响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橡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橡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称量重量配比原料:二元氟橡胶 50~70,三元氟橡胶30~60,炭黑55~75,石蜡油15~25,酸碱平衡剂4~6,硬脂酸锌0.2~1,防老剂2~4,硫磺0.1~0.35,硫化剂3~5,润滑剂1~3,助硫化剂TAIC0.2~0.5,并将助剂混合均匀,置于干净容器中;
B、混炼:在开炼机上塑炼生胶,开启冷却水,辊距调整至0.5mm以下进行塑炼,辊温达到40℃,调整辊距至0.2mm,薄通生胶3-5遍后,辊距调整至2-4mm,生胶包于快辊,控制辊温为45℃-50℃;出片后室温通风冷却,停放12h;
C、硫化:硫化温度为180℃~185℃,时间为270~330s,压力为200~220kgf/cm2;
D、二次硫化:以5℃~10℃/min的升温速度逐渐升温进行二次硫化以加深硫化深度,硫化温度为140℃~160℃,时间为2~4小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生产的密封圈橡胶材料具有较大的抗拉强度;
2、采用本发明的工艺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创造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橡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称量重量配比原料:二元氟橡胶70,三元氟橡胶60,炭黑75,石蜡油25,酸碱平衡剂6,硬脂酸锌1,防老剂4,硫磺0.35,硫化剂5,润滑剂3,助硫化剂TAIC0.5,并将助剂混合均匀,置于干净容器中;
B、混炼:在开炼机上塑炼生胶,开启冷却水,辊距调整至0.5mm以下进行塑炼,辊温达到40℃,调整辊距至0.2mm,薄通生胶3-5遍后,辊距调整至2-4mm,生胶包于快辊,控制辊温为45℃-50℃;出片后室温通风冷却,停放12h;
C、硫化:硫化温度为180℃~185℃,时间为270~330s,压力为200~220kgf/cm2;
D、二次硫化:以5℃~10℃/min的升温速度逐渐升温进行二次硫化以加深硫化深度,硫化温度为140℃~160℃,时间为2~4小时。
实施例2
橡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称量重量配比原料:二元氟橡胶 65,三元氟橡胶45,炭黑70,石蜡油25,酸碱平衡剂5,硬脂酸锌0.6,防老剂4,硫磺0.35,硫化剂5,润滑剂3,助硫化剂TAIC0.5,并将助剂混合均匀,置于干净容器中;
B、混炼:在开炼机上塑炼生胶,开启冷却水,辊距调整至0.5mm以下进行塑炼,辊温达到40℃,调整辊距至0.2mm,薄通生胶3-5遍后,辊距调整至2-4mm,生胶包于快辊,控制辊温为45℃-50℃;出片后室温通风冷却,停放12h;
C、硫化:硫化温度为180℃~185℃,时间为270~330s,压力为200~220kgf/cm2;
D、二次硫化:以5℃~10℃/min的升温速度逐渐升温进行二次硫化以加深硫化深度,硫化温度为140℃~160℃,时间为2~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菊,未经孙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62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调节套顶杆机构
- 下一篇:一种移动式剥皮削片联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