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电驱动微混合器及其制作方法和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5152.6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15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君;杨志刚;刘建芳;王浩;李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13/00 | 分类号: | B01F13/00;B01F15/02;F04B4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驱动 混合器 及其 制作方法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流体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电驱动微混合器及其制作方法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微混合器作为微流控系统的重要部件,用于实现不同反应物在微尺度条件下的充分混合,在微量分析化学、微化工系统、生命科学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显示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微尺度下实现微流体的快速有效混合是困难的,因为微流控系统的特征尺寸属于微米级,雷诺数较小(Re=0.1~100),流体保持层流状态,混合完全依赖于分子扩散作用,需要很长的距离与时间才能混合均匀。特别在处理包含大分子的试剂时,实现完全混合将变得更难。
许多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流道结构或施加外部干扰等措施来打乱流场,增大流体中的湍流比例,提高微混合效率。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量诱发混合,微混合器通常被分为主动微混合器和被动微混合器两种。被动微混合器通常采用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通道来形成混沌流,增强微流体间的分子扩散和对流,从而增加其有效接触面积,提高流体的混合效率。缺点:加工难度大,混合效率低,混合可控性差;主动微混合器需要外部能量诱发进行混合,包括:微搅拌、压力扰动、声波扰动、电流体动力及磁流体动力驱动等。虽然主动微混合方式具有混合效率高、混合时间短、混合可控性高等优点,但在众多的基于不同混合机理的主动混合器中,仍存在如:工作电压高、对混合液体有介电性或可极化要求、工作中发热、结构及制作工艺复杂、不易集成化等诸多问题。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美国专利号为:US007942568B1,专利名:基于声表面波的主动微混合器(ACTIVE MICROMIXER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STREAMIGN),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声表面波的主动式微混合器,作用声波为瑞利波,通过对位于压电基板上的交叉指型换能器施加射频激励而发生,在压电基板上传播从而导致微流道内流体声流产生。该微混合器可以混合静止液体或低Re数的层流流体。但仍存在以下缺点:整体结构复杂,除了声表面波发生装置外,仍需要注射泵驱动;体积较大,不易于集成及微小型化;制作成本较高;存在工作噪声等。美国专利号为:US20060219307A1,专利名:微混合装置和混合方法(MICROMIXER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FOR),公开一种用于微流体系统的主动微混合器。该微混合器结合往复泵和流体器件可以完成至少两种流体的混合。当往复泵处于前进冲程时,微混合器利用两组脉冲流的影响进行混合。而当往复泵处于向后冲程时,微混合器利用涡流进行混合,同时两组流体也可以通过类薄片结构利用质量扩散进行混合。但存在以下缺点:对输出背压敏感;微泵无截止性;混合初期,需灌泵等调试操作;混合容量及混合模式有限;混合可控度不高等。因此,微尺度下的流体混合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主动微混合器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压电驱动微混合器及其制作方法和控制方法,以提高微尺度下流体的混合效果和速率,充分发挥主动式微混合器混合高效、过程可控等优势,同时具有结构和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体积小、易于集成化等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压电驱动微混合器,包括PDMS基板、玻璃底板、单晶片压电振子和单向阀片,其特征在于:由一整体PDMS基板将微流体驱动单元(即:压电泵)和微混合单元(即:混合流道)集成于一体,单晶片压电振子及单向阀片同PDMS基板封装构成压电泵,玻璃底板同PDMS基板封装构成混合流道;压电振子采用不同电压、频率、不同波形及相位交错式驱动电信号予以激励,实现微流体在微混合流道内高频脉动错位式混合。
本发明所述压电驱动微混合器,由至少两组以上压电泵布置于微混合器输入端,可实现至少两种以上流体的充分混合。
本发明所述混合器基板,采用PDMS材料,结构设计及制作时,混合器基板一面设有试剂进口缓冲腔,缓冲腔长度略长于压电泵出口管长度,为PDMS模铸时留有脱模空间。
本发明所述压电泵,可采用单腔体单压电振子、单腔体双压电振子、至少两个压电振子形成的多腔体串并联等结构。
本发明所述压电泵,采用变刚度阀片设计及布置,辅以抛物面腔体结构,大幅度提高压电泵输出压力及流量。其特征在于:入口阀刚度最低,中间阀刚度最高,出口阀刚度居中。
本发明所述单向阀片,采用悬臂梁式结构,阀片形似倒“8”字,便于装配时对中定位,同时降低腔体容积变化过程中的死角容积。
本发明所述单向阀片,其变刚度设计是通过改变阀片厚度或悬臂长度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51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