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除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5064.6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1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梁力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力友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B01D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大***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空气压缩机的空气除水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人申请的专利号为TW200800122396,名称为空气除湿装置的发明专利案,由于确能改善中国台湾第200100117283号发明专利案压差过大、除水效率不佳等缺失,经实质审查后被授予专利权。
但是,本发明人并不以此自满,经多次测试使用,发现该第200800122396号案除水效率仍有改进的空间。原因是:压缩空气的温度远高于一般常压下的气体,而该第200800122396号案的金属丝团除水时间愈长,其受到压缩空气热传导的影响便愈大,导致金属丝团会逐渐“蓄热”,进而缩减该金属丝团与压缩空气的温差,造成金属丝团除水效率逐渐降低,使所处理的高压空气含水率及温度会随运作时间而增加,如此一来,该高压空气便不足以提供精密机械24小时运作,或者提供大型交通工具长时间使用,因为在除水效率不佳、温度控制不稳定的情况下,该高压空气会大大减损精密机械、交通工具的预期使用寿命,以及使精密机械的加工精度有较大误差产生,此乃目前技术无法突破之处。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及经多方试验设计,终成功研发出本发明,以彻底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蓄热”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水效率高、温度稳定,且不受时间影响的空气除水装置,使其能长时间使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空气除水装置,包含有:
一筒体,其内部界定有第一容室、第二容室,并具有一连通第一容室内外的入气口、一连通第二容室内外的出气口;
一除水总成,其安装于筒体内部,具有连通第一容室、第二容室的凝水通道;以及
一致冷总成,其具有一贯穿筒体的第一热管、一安装于筒体外的散热单元;所述第一热管与除水总成连接,第一热管内部填充有能与除水总成进行热交换的工作流体。
所述除水总成至少由第一气套、第二气套串接组成,第一、二气套在相邻的端面设有第一分隔单元,该第一分隔单元与第一气套之间形成有第一扰流室,与第二气套之间形成有第二扰流室;第一气套设有多个个接通第一容室、第一扰流室的第一气孔,第二气套设有多个接通第二容室、第二扰流室的第二气孔,该除水总成还具有连通第一、二扰流室的第一分流道,第一气孔、第一扰流室、第一分流道、第二扰流室及第二气孔形成除水总成的凝水通道。
所述第二气套顶端形成有一弧状凹入面,第一气套底端形成一漏斗状的突出面,该突出面外周向下延设有下环圈,该下环圈凹设有第一分流道;第一分隔元单元由一抵接于第一气套突出面的第一挡板、一补偿于第一挡板与第二气套凹入面间的第一隔环所组成,第一挡板对合于第一气套下环圈中,第一挡板与第一气套突出面之间形成有第一扰流室,第一挡板与第二气套凹入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扰流室,第一分流道连通该第一扰流室、第二扰流室。
所述除水总成在第二气套上方接设第一气套,在第二气套下方设有第三气套,第三气套顶端形成有一弧状凹入面,第二气套的底端形成一漏斗状的突出面,该突出面外周向下延设有下环圈,该下环圈凹设有第二分流道;第二、三气套在相邻的端面安装有第二分隔单元,第二分隔元单元由一抵接于第二气套突出面之第二挡板、一补偿于第二挡板与第三气套凹入面间的第二隔环所组成,第二挡板对合于第二气套下环圈中,第二挡板与第二气套突出面之间形成有第三扰流室,第二挡板与第三气套凹入面之间形成有第三扰流室,第二分流道连通第三扰流室、第四扰流室,第二气套设有多个接通第二扰流室、第三扰流室的第二气孔,第三气套设有多个接通第二容室、第四扰流室的第三气孔,该第一气孔、第一扰流室、第一分流道、第二扰流室、第二气孔、第三扰流室、第二分流道、第四扰流室及第三气孔形成除水总成的凝水通道。
所述除水总成在第三气套下方设有第四气套,第四气套顶端形成有一弧状凹入面,至于第三气套底端形成一漏斗状的突出面,且于该突出面外周向下延设有下环圈,该下环圈凹设有第三分流道;第三、四气套在相邻的端面安装有第三分隔单元,第三分隔元单元是由一抵接于第三气套突出面的第三挡板、一补偿于第三挡板与第四气套凹入面间的第三隔环所组成,第三挡板对合于第三气套的下环圈中,第三挡板与第三气套突出面之间形成有第五扰流室,第三挡板与第四气套凹入面之间形成有第六扰流室,第三分流道连通第五扰流室、第六扰流室,第四气套设有多个接通第二容室、第六扰流室的第四气孔,第一气孔、第一扰流室、第一分流道、第二扰流室、第二气孔、第三扰流室、第二分流道、第四扰流室、第三气孔、第五扰流室、第三分流道、第六扰流室、第四气孔形成除水总成的凝水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力友,未经梁力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5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