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线管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4362.3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0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土岐政人;松信幸博;矢野绅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24;H01R13/4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冰冰;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管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在配线管的端部上的配线管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为了向如图7所示那样的配线管100中引入电源、或将配线管100彼此电接合而使用配线管连接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图6所示的构造的配线管连接装置。
该配线管连接装置具备插入到配线管100的端部中的插入部201、从插入部201向外侧方突出的触头202、将触头202固定在一端部上的弹簧板状的导通部件203、和固定在该导通部件203的另一端部侧的速接端子部204。并且,是在使插入部201插入在配线管100内的状态下将触头202对该配线管100具有的导体110推抵的构造。
图6所示的配线管连接装置是仅一个触头2与配线管100的各导体110接触的构造。因此,在接触的可靠性方面并不充分。
对此,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将触头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一对、设置为使一对触头分别与配线管100的各导体110接触的配线管连接装置。各触头受作为弹簧板状的专用的导通部件弹性支撑。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88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83423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2的配线管连接装置是使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弹簧板状的导通部件将触头以悬臂状支承在各导通部件的前端的构造。因此,需要按照每个触头设置专用的导通部件,存在组装性及成本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对于配线管的各导体的接触部位为两个部位以上而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还能够使组装性及成本方面也改善的配线管连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本发明为具备下述结构的配线管连接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配线管连接装置,具备:插入部,形成在连接装置主体上;触头,以从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突出自如的方式保持在上述插入部上;以及导电性的弹性体,将上述触头向外侧方推压;上述弹性体是使支承片部的两端侧弯曲而延伸设置了弹簧片部的结构,在两侧的弹簧片部上分别设有上述触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导电性的固定板,与上述弹性体的上述支承片部连接;速接端子部,与外部电线连接;上述固定板与上述速接端子部电连接。
进而,此时优选的是,上述固定板与上述速接端子部通过铆接固定而电连接。
此外,还优选的是,上述固定板与上述速接端子部经由挠性的电线电连接。
此外,还优选的是,上述固定板与上述速接端子部经由通过压力将触点彼此推抵的触点构造电连接。
在本发明中,还优选的是,上述插入部分别形成在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在上述两侧的插入部上,分别配置有上述弹性体及上述触头;配设在一端侧的上述插入部上的上述弹性体的上述支承片部与配设在另一端侧的上述插入部上的上述弹性体的上述支承片部,分别与导电性的固定板连接;通过上述固定板及两侧的上述弹性体将分别配设在两侧的上述插入部上的多个触头彼此电连接。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获得使对于配线管的各导体的接触部位为两个部位以上而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还能够使组装性及成本方面也改善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2是在该配线管连接装置中具备的弹性体的变形例。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以往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7是配线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在全部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而省略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配线管连接装置。本实施方式的配线管连接装置与作为现有技术的以上叙述的专利文献1的配线管连接装置同样,是安装在配线管100上而使用的,这里,为对配线管100的导体110进行来自外部电源的供电的馈电盒。
首先,对配线管100的构造再次详细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3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剑麻收获机
- 下一篇:环碾型立式磨机碾压力可调式锤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