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4216.0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7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荣发;陈钧;伍壮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8 | 分类号: | H01R13/58;H01R1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传输音频信号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第CN101599593A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电性连接电子设备的插头、与插头电性连接的线缆、包覆于插头外的固持管、柔性套管以及包覆于固持管外的组接管体,柔性套管包覆于线缆,这类线缆连接器长时间使用,会由于柔性套管与线缆的多次弯折损坏其连接处,在线缆连接器其他部分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十分可惜。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长使用寿命的线缆连接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插头、与所述插头电性连接的线缆、套设于所述线缆外的应力释放部,套设于所述应力释放部且与所述插头螺纹连接的内壳,套设于所述内壳并与所述插头螺纹连接的外壳,所述应力释放部粘贴至所述内壳,当旋转所述内壳时,所述内壳带动所述应力释放部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优点在于:内壳向后移动,将线缆与应力释放部多次弯折的接触处保护于应力释放部内,避免了连接处彻底损坏使线缆连接器无法使用,从而延长了线缆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发明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本发明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部分组装图。
图5是沿图1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线缆连接器100为一音频插头,用于连接各类电子设备传输音频信号。线缆连接器100包括一插头1、线缆2、内模块3、应力释放部4、内壳5及外壳6。其中,插头1的后端与线缆2前端电性连接,插头1前端与电子设备连接,内模块3成型于插头1后端与线缆2前端的连接处,应力释放部4套设于线缆2外,内壳5套设于内模块3的外表面,外壳6套设于内壳5前端的外表面。
插头1设有第一外螺纹部11与位于第一外螺纹部11后端的第二外螺纹部12,第一外螺纹部11与第二外螺纹部12呈阶梯状,第一外螺纹部11直径大于第二外螺纹部12的直径。
内模块3为管状,其包覆插头1与线缆2的连接处。应力释放部4为圆筒状,其设有位于前端自外圆周壁向外凸伸形成的抵靠部41。
内壳5套设于应力释放部4且与插头1螺纹连接。内壳5为前后外径不等的圆筒状,设有位于其前部的第一圆筒部51及位于其后部的第二圆筒部52,第一圆筒部51的外径大于第二圆筒部52的外径。其中第一圆筒部51设有位于其内圆周壁的第二内螺纹部511,第二内螺纹部511与第二外螺纹部12相配合,第二圆筒部52末端设有由内圆周壁向轴心方向凸伸形成的卡持部521,应力释放部4可自前向后穿过内壳5,当抵靠部41与卡持部521相接触时,应力释放部4则无法进一步向后移动。
外壳6套设于内壳5并与插头1螺纹连接。外壳6也为圆筒状,其前部设有位于内圆周壁的第一内螺纹部61,其中第一内螺纹部61与第一外螺纹部11相配合。
组装时,将插头1与线缆2焊接后,内模块3包覆成型于插头1的后端、线缆2的前端及插头1与线缆2的连接处。将应力释放部4套设于线缆2,抵靠部41位于线缆2的前端。内壳5自后向前顺时针旋转螺纹连接至插头1,并套设于应力释放部4外,卡持部521卡持于抵靠部41后点胶将两者粘合到一起,使应力释放部4与内壳5固定到一起,当旋转内壳5时,内壳5带动应力释放部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二内螺纹部511与第二外螺纹部12相配合,最后将外壳6自后向前顺时针旋转并螺纹连接至插头1,外壳6前部的第一内螺纹部61与第一外螺纹部11相配合,后部套设于内壳5。至此,线缆连接器100组装完毕。
由于长时间使用线缆2与应力释放部4后端的接触处被多次弯折而容易损坏,则将内壳5与应力释放部4同时逆时针旋转向后移动,将线缆2的受损部分移动到应力释放部4内,这样线缆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就延长了,如果线缆2与应力释放部4的连接处再次损坏,可将线缆2的受损部分再次移到应力释放部4内,线缆连接器100的寿命再次延长,以此类推,内壳5向后移动直至第一圆筒部51与外壳6的末端相抵靠,内壳5无法向后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2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