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彩色阻光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4131.2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2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薗二介;张启华;钟美弟;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惠乐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6/06 | 分类号: | C08F226/06;C08F222/16;C08F220/18;C08F220/22;C08F230/08;C08F210/06;C08F216/20;C08F2/38;G03F7/027;G03F7/0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李悦 |
地址: | 518103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己酯 共聚 高分子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彩色 阻光剂 | ||
1.一种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结构通式:
其重均分子量为8000-20000,其中Y为Si或C原子;Z为甲酸环己酯基;R1为饱和C原子直链烃或羧基;R2为不饱和芳烃基或羧基;R3与R4、R5为相同基团或不同基团,均选自氢原子或烷氧基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具有以下通式的单体化合物在溶剂中共聚反应制得,
通式(2)通式(3)通式(4)
反应中,通式(2)、通式(3)及通式(4)化合物与溶剂的固含量为a=10-70%,通式(2)与通式(4)的摩尔比m=0.7~0.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2)、通式(3)及通式(4)化合物与溶剂的固含量为a1=30-70%时,通式(2)、通式(3)及通式(4)三种单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n=(a1+1)(m+1)∶m∶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2)、通式(3)及通式(4)化合物与溶剂的固含量为a2=10-30%时,通式(3)与通式(2)和通式(4)三种单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n=4.3a2(m+1):m: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为C1~C30的饱和C原子直链烃或羧酸。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R2为C6~C30的Ar基或C1~C30的饱和C原子直链羧酸。
7.一种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用具有以下通式的单体化合物在溶剂中共聚反应;
通式(2)通式(3通式(4)
其中通式(2)、通式(3)及通式(4)化合物与溶剂的固含量为10-70%,通式(2)与通式(4)的摩尔比m=0.7~0.9;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先将通式(3)的单体化合物加入有溶剂的反应容器内,并加入引发剂一起老化;
B)然后通式(2)和通式(4)的单体化合物与链转移剂一起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入反应容器内共聚反应得到通式(1)的共聚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2)、通式(3)及通式(4)化合物与溶剂的固含量为a1=30-70%时,通式(2)、通式(3)及通式(4)三种单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n=(a1+1)(m+1):m: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2)、通式(3)及通式(4)化合物与溶剂的固含量为a2=10-30%时,通式(3)与通式(2)和通式(4)三种单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n=4.3a2(m+1):m:1。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在滴加反应物之前在反应容器中通入氮气,滴加共聚反应在氮气氛围下进行,当反应进行3-4小时后,升高反应温度至100℃,补加10%引发剂后将搅拌速度调至200-250rpm再反应。
11.一种彩色光阻剂,特征在于其是由以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组成:
其中所述颜料分散色浆由以质量百分比计的以下组分组成:有机颜料5-35%、分散剂3-20%、通式(1)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0.1-30%,溶剂余量;
感光液是由以质量百分比计的以下组分组成通式(1)的环己酯共聚高分子树脂0.1-30%、可光聚单体0.1-30%、光引发剂0.1-3%、溶剂余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惠乐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惠乐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13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