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圈插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3645.6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4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本桥昌也;荒井利夫;秋田裕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5/095 | 分类号: | H02K15/095;H02K15/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插入 装置 |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号为200810179683.6、申请日为2008年12月5日、发明名称为“线圈插入方法及线圈插入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止由于缩短线圈周长而产生的线圈与线圈插入夹具(下面称为槽楔导向件)的干扰的线圈插入方法及线圈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机由形成磁极的定子和可动元件构成。其中,定子由以下部分构成:由磁轭部及配置在该磁轭部的内周上的多个沿内径方向突出的齿部(齿)构成的铁心,以及利用形成在该齿部之间的称为槽的空间卷绕到各个齿部上的线圈,通过向各个线圈通电,各个齿部形成磁极。
将线圈卷绕到该齿部上的方法,通常采用使用称为线圈插入装置的装置,将预先卷绕好的线圈插入到构成定子的铁心的槽内的方法。
在使用这种线圈插入装置的线圈插入方法中,为了将预先卷绕的线圈插入到槽内,有必要使卷绕的线圈的比插入该线圈的铁心的插入方向的长度长。特别是,在使用线圈插入装置插入线圈的情况下,为了使通过铁心的线圈从线圈插入装置上分离,有必要在与线圈插入侧的相反侧的铁心端使线圈突出一定程度的长度。
由于这种情况,与恰好卷绕到齿部的情况下的线圈周长相比,线圈周长变长,成为电动机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作为对由形成磁极的线圈的周长因上述原因变长所造成的电动机的效率降低进行改善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发明中揭示了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改变作为构成线圈插入装置的线圈插入夹具的分离装置、以及悬挂卷绕好的线圈并与前述分离装置连动地运动的叶片的动作顺序的变更,以及在叶片的配置上采取措施,将周长短的线圈插入到铁心的槽内。这样,通过抑制一部分叶片从铁心端突出的高度,即使在插入结束时刻从铁心端突出的线圈的长度短,也能够从叶片上将其卸下。
另外,在将线圈插入铁心时,有必要与线圈的插入一并将槽楔插入到前述槽内,所述槽楔用于在堵塞形成于相邻的齿部之间的槽开口部的同时,将线圈捆扎起来,将齿部或铁心与线圈绝缘。图14是表示包含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在内的现有的线圈插入装置的侧视剖视图,并表示利用该装置的线圈插入方法。图14(a)表示线圈及槽楔向铁心槽内插入开始的状态,图14(b)表示线圈及槽楔向槽内插入完毕之后。图14(a)(b)中的1是铁心,2是预先安装到铁心槽内的槽绝缘垫片,3是卷绕的线圈束,4是分离装置,5是叶片,6是支承叶片的叶片保持器,7是沿其轴向方向驱动分离装置的分离装置驱动轴,8是驱动叶片保持器的叶片保持器驱动轴,9是在堵塞槽开口部的同时、将卷绕的线圈的各个槽插入单位捆扎起来并将与周围的磁轭、齿部之间绝缘的槽楔,10是推压槽楔的一端以插入槽内的槽楔推杆,11是用于在利用槽楔推杆推压槽楔以插入槽内时、对槽楔及槽楔推杆进行导向的槽楔导向件。分离装置4、叶片5、叶片保持器6、槽楔推杆10、槽楔导向件11是线圈插入装置的结构要素,分离装置4、叶片5、叶片保持器6、槽楔推杆10经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部沿着铁心1的轴向方向移动。如图14(a)所明确表示的那样,在线圈3的插入开始时,槽楔导向件11的前端部与铁心1的线圈插入端部接触,或者位于与之非常靠近的位置。这是因为,有必要与设置于线圈插入装置上的线圈3向铁心槽内的插入相一致地将设置于该线圈插入装置上的槽楔9也插入到铁心槽内,有必要对槽楔9进行导向。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92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前述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在相同匝数的条件下,可以插入周长短的线圈3。另一方面,如图14(a)(b)所示,在线圈插入时,线圈3的长度越短,位于铁心外的插入侧线圈端部向铁心的径向方向内侧牵引的力越大。因此,当线圈周长变短时,在线圈插入时位于铁心外的线圈3的部分(下面,将该部分称为线圈端部。图14(b)的31是线圈端部,其长度根据向槽插入的插入进行状况而发生变化)的长度变短,所以,线圈端部31向铁心的径向方向内侧牵引的力变大。结果,因为容易由槽楔导向件11使线圈端部31受到损伤,所以,即使利用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也不能充分缩短线圈周长。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插入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36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换控制器
- 下一篇:差动传送电路、光收发模块以及信息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