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3452.0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1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郭相生;申泰炫;刘振彪;侯广超;苗鹰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B01D50/00;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7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窑炉脱硝 余热 利用 除尘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泥窑炉的废气处理,尤其涉及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NOx有多种不同形式:N2O、NO、NO2、N2O3、N2O4和N2O5,其中NO和N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中70%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水泥工业又是我国的燃煤大户,因此水泥厂是NOx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及方法,既利于环境保护又能充分利用能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包括:
一级除尘装置,用于收集水泥窑燃烧烟气中的粉尘;
脱硝装置,其入口与所述一级除尘装置的出口相连,用于对经过所述一级除尘装置处理过的烟气进行脱硝处理;
余热利用装置,与所述脱硝装置的出口相连,用于对经过所述脱硝装置处理过的烟气进行余热利用;
二级除尘装置,设置在所述余热利用装置的后端,用于对经过所述余热利用装置的烟气进行二次除尘处理,使烟气满足大气排放要求。
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的方法,包括:
收集水泥窑燃烧烟气并进行一级除尘处理;
对经过一级除尘处理过的烟气进行脱硝处理;
利用经过脱硝处理过的烟气的余热进行发电和原料预加热
对经过余热发电和原料预加热的烟气进行二级除尘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及方法,能够对水泥窑炉的废气进行脱硝、余热利用和除尘处理,既利于环境保护又能充分利用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一种实施例的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的方法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及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框图。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包括:
一级除尘装置100,用于收集水泥窑燃烧烟气中的粉尘;
脱硝装置101,其入口与所述一级除尘装置的出口相连,用于对经过所述一级除尘装置处理过的烟气进行脱硝处理;
余热利用装置102,与所述脱硝装置的出口相连,用于对经过所述脱硝装置处理过的烟气进行余热利用;
二级除尘装置103,设置在所述余热利用装置的后端,用于对经过所述余热利用装置的烟气进行二次除尘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能够对水泥窑炉的废气进行脱硝、余热利用和除尘处理,既利于环境保护又能充分利用能源,提供能源的利用率。
在所述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中,所述一级除尘装置100为预除尘装置,可为电除尘器,优选为能够处理工况温度高达300℃~400℃、除尘效率90%以上的高温电除尘器。二级除尘装置可选用包括但不限于袋式除尘装置和电除尘装置。
在所述水泥窑炉脱硝、余热利用及除尘系统中,所述脱硝装置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对烟气进行脱硝处理。SCR技术是还原剂(NH3、尿素)在催化剂作用下,选择性地与NOx反应生成N2和H2O,而不是被O2所氧化,故称为“选择性”。主要反应如下:
4NH3+4NO+O2→4N2+6H2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34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