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用封口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2979.1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9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秀英 |
主分类号: | B65B51/10 | 分类号: | B65B51/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冯剑明 |
地址: | 529300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封口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口工具,特别是一种两用封口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封口机通常只有一个封口发热结构,当需要更换发热结构时,要先把原来的发热结构拆卸下来,再换装上新的发热结构,操作比较麻烦。现有的发热结构通常为直条型结构,可以把包装袋袋口完全密封;而专利申请“一种封口机发热结构”(专利号201010113162.8)中所公开的发热结构中还包括了利用高阻块和低阻块交替的发热条,采用该发热结构进行封口时,物品包装的闭合处会留下若干个开口,使得包装袋内的物品不掉落的情况下包装袋内的气体能够与外界流通。上述两种发热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包装封口场合,但传统的封口机只能通过更换得到上述两种封口功能,操作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发热结构的封口机,可同时应用两种不同封口效果的发热条。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是:
一种两用封口机,包括互相铰接的底座和第一压杆,所述底座和第一压杆之间的压合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发热结构,所述底座上铰接有第二压杆,所述底座和第二压杆之间的压合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发热结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选择控制第一发热结构和第二发热结构启闭的开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关为两个分开设置的按钮开关,所述按钮开关分别控制第一发热结构和第二发热结构的启闭。进一步,所述两个按钮开关分别设置在第一压杆与底座之间的压合位置和第二压杆与底座之间的压合位置,当压杆下压时能触动按钮开关,使相应的发热结构通电工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关还可以为一个旋钮选择开关,所述旋钮选择开关上设置有控制第一发热结构开启的档位和控制第二发热结构开启的档位,通过旋钮选择开关使控制更加直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互相平行,可充分利用封口机的空间,减少封口机的体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设置加热时间的调节旋钮,可选择调整封口时的加热时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封口机上设置有两个发热结构,两个发热结构可采用不同封口效果的发热条,使封口机能对包装袋进行密封封口和透气式封口。本发明的封口机能适用于更多的场合,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在底座1上分别铰接有第一压杆2和第二压杆4,第一压杆2与第二压杆4互相平行设置,底座1和第一压杆2之间的压合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发热结构3,底座1和第二压杆4之间的压合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发热结构5;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两个按钮开关6、7分别用于选择控制第一发热结构3和第二发热结构5的启闭。优选的,两个按钮开关6、7分别设置在第一压杆2与底座1之间的压合位置和第二压杆4与底座1之间的压合位置处,当压杆下压时能触动相应位置的按钮开关,使对应的发热结构通电工作。
进一步,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设置加热时间的调节旋钮9,可选择调整封口时的加热时间。
参照图2,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其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即底座1上分别铰接有第一压杆2和第二压杆4,底座1上对应第一压杆2和第二压杆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发热结构3和第二发热结构5;其中底座1上还设置有一个旋钮选择开关8,所述旋钮选择开关8上设置有控制第一发热结构3开启的档位和控制第二发热结构5开启的档位,通过旋钮选择开关8使控制更加直观。
本发明的封口机上设置有两个发热结构,两个发热结构可采用不同封口效果的发热条,使封口机能对包装袋进行密封封口和透气式封口。本发明的封口机能适用于更多的场合,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秀英,未经张秀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29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