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0802.8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6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石景祯;王凱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沈氏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穆瑞丹 |
地址: | 3116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式微 通道 换热器 | ||
1.一种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叠置的换热板(1),所述换热板(1)上成型有多个翅片单元(2),所述翅片单元(2)沿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均匀排列成翅片单元组(9),若干所述翅片单元组(9)沿流体流动方向间隔一段距离交错排列;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单元(2)的后端设置于下游侧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单元(2)的中间位置;所述翅片单元(2)由至少两段翅片(21)构成,相邻所述翅片(21)之前间隔一段距离;相邻所述翅片单元(2)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翅片(21)之间的流体通道形成所述微通道;垂直于所述换热板(1)板面方向上交替设置有工作流体微通道和制冷工质微通道实现换热,其中所述换热微通道流体流动的上游设置有分流段(4)以及连通流体流入管道的入口(7);所述换热微通道流体流动的下游设置有汇流段(5)以及连通流体流出管道的出口(8);多层所述工作流体微通道的所述入口(7)以及所述出口(8)各自连通设置;多层所述制冷工质微通道的所述入口(7)和所述出口(8)各自连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1)的一侧成型有所述翅片(21);所述换热板(1)的翅片侧与相邻层的换热板(1)的平面侧结合形成所述微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1)的一侧成型有所述翅片(21);相邻所述换热板(1)的所述翅片侧相互结合形成所述微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1)的两侧分别成型有所述翅片(21);其中一侧的翅片(21)之间形成所述工作流体微通道,另一侧的翅片(21)之间形成所述制冷工质微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单元(2)的外轮廓为直线形或者曲线形,所述翅片单元(2)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45?≤α≤55 ?。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单元(2)的外轮廓呈中间段为直线的“s”型曲线,其由两个所述翅片(21)构成,所述翅片(21)之间的间距0.05mm≤t≤0.35mm;所述翅片(21)间隔边与流线方向的夹角0?≤β≤15?。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单元(2)的外轮廓为直线形;其由三个平行四边形的翅片(21)构成,所述翅片(21)在平行四边形的钝角边为圆弧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7)分别设置于所述分流段(4)的相对两侧,所述出口(8)分别设置于所述汇流段(5)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上的所述翅片(21)通过光蚀刻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之间通过原子扩散的方法结合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沈氏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沈氏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080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声波探伤的方法
- 下一篇:泡罩后段整版检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