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自组织量子通信网络建立量子信道以及传递量子信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1527.3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4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余旭涛;徐进;张在琛;谈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0/30 | 分类号: | H04B10/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组织 量子 通信 网络 建立 信道 以及 传递 信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量子通信和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无线自组织量子通信网络建立量子信道以及传递量子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远程传态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利用收发双方所共同拥有的纠缠量子对传送量子信息,因其非局域性、不可逆性和瞬时性,被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网络中。在量子远程传态基础上,结合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可以实现多节点远距离通信。1993年利用量子纠缠的概念提出了量子态远程传输理论方案,实现了量子远程传态。1993年基于量子远程传态提出了量子纠缠交换的方案。基于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的量子中继器就可以用来解决在长程通讯时的光子数的损耗和量子信道消相干效应的影响等。1997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纠缠交换。1998年,提出了利用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纠缠交换实现量子中继器的理论方案,2000年提出了多粒子远程传态理论方案。2003年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中继器。2010年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2011年实现了8个纠缠态光子的制备。
上述这些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构建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为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现方法。但目前这些工作大部分基于简单网络拓扑结构,主要为点对点网络拓扑,以及少量包含几个节点的星形或总线型网络拓扑。目前对复杂网络结构下的量子通信网络研究较少,对无线量子通信网络的研究更加不充分。在无线量子通信网络研究中,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领域,对网络结构、协议等研究较少。
无线自组织网络作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流无线网络,该网络中节点可以自行构建网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无线自组织量子通信网络定义如下:网络具有自组织动态拓扑结构,网络节点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移动量子设备,节点间存在量子信道和经典无线信道,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加载到量子态上通过量子信道传输,经典无线信道作为辅助信道。无线自组织量子通信网络网络结构遵循无线自组织网络结构,网络中没有严格的中心控制节点,所有节点地位平等,每个节点 都具有路由功能,相邻节点间可以直接通信,非相邻节点需要通过其它节点进行转发。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无线自组织量子通信网络建立量子信道以及传递量子信息的方法,从源和目的节点相邻节点两端开始通过纠缠交换建立量子信道,通过量子远程传态传输量子信息,减少了量子信道的建立时间并保证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无线自组织量子通信网络建立量子信道以及传递量子信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从源和目的节点的相邻节点开始进行纠缠交换,将测量结果沿中间节点方向传递至下一节点;
(2)节点判断是否收到来自两个方向的测量结果;若是,在该节点进行最后一次纠缠交换,这将使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两个本来不纠缠的粒子纠缠起来,建立源和目的节点间量子信道,跳转至步骤(3),否则就进行纠缠交换,将测量结果沿中间节点方向传递至下一节点,跳转至步骤(2);
(3)该节点将测量结果所对应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的粒子纠缠态,通过无线信道分别传送至目的节点和源节点;
(4)源节点收到该测量结果后,通过量子远程传态传递携带信息的量子态,使得携带信息的量子态传送到目的节点。
所述相邻节点间拥有纠缠粒子对。携带信息的量子态通过量子信道传递,所述步骤(2)、(3)和(4)中的测量结果通过无线信道传递。
所述步骤(1)和(2)中,纠缠交换的方法如下:
假设节点A拥有粒子1,节点B拥有粒子2和3,节点C拥有粒子4。粒子1和2处于纠缠态|φ〉12,3和4处于纠缠态|ψ〉34,此时在节点B对粒子2和3做一个Bell基的测量,原来毫无关系的粒子1和4就纠缠起来,成为一对纠缠粒子。该过程可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15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循环球式动力转向系统
- 下一篇:LED晶片共晶焊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