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作用短尾铆钉液压拉铆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1421.3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4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宁方楷;赵杰;周勇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同力达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5/38 | 分类号: | B21J15/38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用 短尾 铆钉 液压 拉铆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拉铆工具,具体是一种双作用短尾铆钉液压拉铆枪,尤其是一种适用公称直径范围为Φ12-Φ22mm的短尾铆钉的拉铆枪。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铁路车辆、桥梁等普遍使用热铆的普通铆钉及螺栓等紧固件,存在着以下弊端:1)热铆需加热,工艺复杂,劳动强度高;2)热铆效率低;3)铆接质量参差不齐;4)在长期交变载荷冲击下容易松动,致使检修周期短,维护成本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货车使用了一种铁路货车专用拉铆钉,该拉铆钉连接牢固、耐腐蚀、安装方便,具有一次紧固,永不松动的特点;但此类拉铆钉同样具有不足之处:1)不能重复使用;2)适合应用在不需要拆卸的场合。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种可重复利用的短尾铆钉出现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铁路行业、车辆行业及桥梁工业中,该短尾铆钉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中国专利2008100464443中具有具有详细的记载,在使用过程中需使用与之配套的拉铆工具(业内称短尾拉铆枪),将套环冷挤压至短尾铆钉的环槽中,完成铆接成型。
短尾铆钉液压拉铆枪就是针对上述短尾铆钉的一种铆接工具,其工作压力高达40Mpa。目前市场中的短尾拉铆枪主要有以下特点:1)大都为手枪式,具有一个竖向的把手,油缸体积大,手柄笨重导致拉铆枪整体重量大,操作 工人使用负担重;2)整体零部件数量多,导致易损件数量多,产品维修成本高,使用寿命低;3)油缸为铸造,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形成的气孔裂纹,废品率很高,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及资源浪费。如中国专利2007200783810中记载的一种拉铆钉液压铆接器,主要结构包括油缸、活塞、夹紧瓣和系列套筒等部件,通过油缸的作用实现将套环冷挤压至短尾铆钉的环槽中的动作。但是该种结构的铆接器同样存在上述的问题。
同样在中国专利200710049910.9中存在另外一种旋转式的铆接器,利用油缸和气动的双重作用完成铆接工作,该种结构的铆接器结构异常复杂,其中包含大量的零部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维修和维护也很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作用短尾铆钉液压拉铆枪,该双作用短尾铆钉液压拉铆枪与上述的铆接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压力大、体积小巧的特点,零件数量比原来大大减少,便于组装和生产,可靠性及产品性能更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作用短尾铆钉液压拉铆枪,包括筒体部分、活塞部分和夹持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筒体部分是由筒状的缸体、前体、砧筒座和砧筒组成的,所述缸体、砧筒座和砧筒自后向前依次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且在所述缸体内部设有一个环状的突台,在所述突台的前后两侧为前空腔和后空腔,所述前体设置在缸体和砧筒座连接处的内侧;
所述活塞部分是由同轴设置的前活塞体和后活塞体组成的,且所述前活塞体后部插设至后活塞体内部,所述后活塞体位于缸体的后空腔内,后活塞 体与缸体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前活塞体贯穿前空腔,且前活塞体中部的突起将前空腔的前后两侧分割为第一油腔和第三油腔;
在所述前活塞体和/或后活塞体中设有连续的第一油路,通过第一油路可以贯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路的外部接口设置在后活塞体或者前活塞体的尾部;
在所述前活塞体和/或后活塞体中设有连续第二油路,通过第二油路可以贯通第三油腔,第二油路的外部接口设置在后活塞体或者前活塞体的尾部;上述的第二油路和第一油路的功能是实现向对应的油腔供油,具体的布置路线有多条,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所述夹持部分安装在前活塞体的顶端,为夹持短尾铆钉的部件;
并在所述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的动态配合面处设有密封结构。
所述第一油路依次通过设置在后活塞体内的第一通道、第二油腔、设置在前活塞体内的第二通道和第一油腔。
所述第一油路通过设置在前活塞体内的第二通道,并且该设置在前活塞体内的第二通道同时贯通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
所述第二油路依次通过设置在后活塞体内的第三通道、设置在前活塞体内的第四通道和第三油腔。
所述第二油路通过设置在前活塞体内的第四通道,并且该前活塞体内的第四通道同时贯通到第三油腔。
所述的密封结构是由O型圈和承托环组合使用的,为油压密封常见配合形式。
并在所述活塞部分与筒体部分的两端结合面处设有防尘环。
砧筒采用高强度的模具钢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同力达智能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同力达智能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14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