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铅酸蓄电池修复液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0684.2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9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海;郭春才;张芬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佳联蓄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修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修复液。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作为最主要的稳定电源和直流电源,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铁路、汽车、船舶、通讯、金融、国防等各个行业、部门。在各类蓄电池中,铅酸蓄电池所占比例最大,约为电池总量的75%。我国目前铅酸蓄电池的社会使用量为3亿多只,近年来还在迅猛增加。
铅酸蓄电池在使用一定时间后(一般为二年左右),或者因使用不当(电池充电不足、过充电、过放电、长期放置不充电等),电池电解液中的硫酸铅(PbSO4)会重新析出,在电池负极板的表面生成一层白色而坚硬的硫酸铅结晶体(也称“硫酸盐化”)。负极板上硫酸铅结晶起了阻隔作用,使得负极板里的活性物质不能或者减少参加充放电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电池的效能降低、功能丧失直至报废。铅酸蓄电池因“硫酸盐化”造成的失效、报废是最常见的、普遍发生的;铅酸蓄电池的效能下降和报废,其中85%以上都是因电池硫酸盐化造成的。铅酸电池根据其不同质量等级和使用的工矿条件,寿命在1.5~4年。我国目前每年报废的铅酸蓄电池(各种规格)近亿只。大量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浪费了能源和资源,增加了使用单位的成本,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修复,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减少全社会电池消耗量,是我国政府(2003年10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鼓励、推进废旧电池的修复再利用)、铅酸电池行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研究解决的课题和难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有着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工作。
目前对铅酸蓄电池进行修复的方法主要采用电学方法,包括串联式修复、大电流充电修复、负脉冲修复、高频脉冲修复和均衡谐振脉冲修复等。这种方法修复电池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主要是:1、只能浅表层的、部分的去除硫酸结晶;2、对电池极板造成损伤;3、不能将硫酸铅结晶还原成稀硫酸;4、电池极板上还会继续结晶,修复后的电池很快出现效能下降。由于其没有真正修复电池,所以该方法无法获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针对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除去电池极板上的硫酸铅结晶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修复液。本发明能够有效溶解去除电池极板上的硫酸铅结晶,恢复极板的功能,从而修复因硫酸盐化而失效的铅酸蓄电池,修复后电池容量可恢复到新电池容量的85%以上,并且在电池极板表面形成保护膜,使电池极板不再结晶硫酸铅,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在新的铅酸蓄电池里注入本发明提供的铅酸蓄电池修复液,同样可以防止电池硫酸盐化,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铅酸蓄电池修复液,所述铅酸蓄电池修复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1)按照以下配方备料:去离子水90~94.5%,纳米氮化硅粉体2.5~4.0%,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NVP)0.5~1.0%,聚乙二醇(PEG)0.5~1.0%,相对低分子聚丙烯酸钠分散剂(PAAna)0.5~1.0%,聚乙烯醇(PVA)0.5~1.0%,聚乙烯酰胺(PVM)0.5~1.0%,防腐剂0.5~1.0%,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
步骤(2)将上述材料置于玻璃或搪瓷加热釜中,温度加热至80℃-85℃,保温,获得外观为半透明的溶液,即得。
优选的,所述配方的各组分含量为:去离子水94.5%,纳米氮化硅粉体2.5%,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0.5%,聚乙二醇0.5%,相对低分子聚丙烯酸钠分散剂0.5%,聚乙烯醇0.5%,聚乙烯酰胺0.5%,防腐剂0.5%。
优选的,所述配方的各组分含量为:去离子水90%,纳米氮化硅粉体4.0%,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1.0%,聚乙二醇1.0%,相对低分子聚丙烯酸钠分散剂1.0%,聚乙烯醇1.0%,聚乙烯酰胺1.0%,防腐剂1.0%。
优选的,所述聚乙二醇的平均分子量为300或2000。
优选的,所述防腐剂为亚硝酸钠和/或脱氢乙酸。
优选的,所述温度为80℃或85℃。
优选的,所述保温的时间为1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佳联蓄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佳联蓄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06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箱
- 下一篇:补体H因子用作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的基因表达产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