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声光移频方法及光纤声光移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9999.5 | 申请日: | 201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2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吴中超;王智林;令狐梅傲;徐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F1/125 | 分类号: | G02F1/125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声光 方法 移频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光移频技术,尤其是一种可直接应用在光纤传感系统中光纤声光移频方法及光纤声光移频器。
背景技术
光纤声光移频方法利用声光布拉格衍射的基本原理,当入射光以布拉格角度经过声光晶体后发生衍射,衍射光与入射光以及声矢量三者之间存在一个矢量匹配关系,衍射光的频率为入射光频率和声矢量频率的叠加。由于衍射光存在+1级衍射和-1级衍射两种情况,因此光纤声光移频方法的移频功能分为正移频(也称上移频)和负移频(也称下移频)两种情况。
现有的声光器件消光比数值小,不能完全满足信号严格分离条件,信号的信噪比小。而且现有的声光器件的移频频率都在30MHz以上,存在不能覆盖低频段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频移小,能够严格满足信号分离且能够覆盖低频段移频频率的光纤声光移频方法及移频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光纤声光移频方法,其特征在于,
(1)光纤声光移频器中设置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两个声光晶体,该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位于同一平面内且靠近设置,该两个声光晶体的输入端方向相反;
(2)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间成一夹角 ,满足, 和分别为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的载波频率,λ是激光波长,V是声音在晶体中的传播速度;
(3)通过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的输入端输入对应频率的射频信号,入射光以布拉格角首先经过第一声光晶体后发生第一次衍射,第一次衍射后的衍射光移频为;
(4)经过第一声光晶体衍射后的衍射光经过第二声光晶体后再次发生衍射,再次衍射后,发生的移频为,与入射光相比最后输出的衍射光频移为;
(5)将输入光和输出光通过光纤耦合输出。
一种光纤声光移频器,包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射频接头和第二射频接头,所述第一射频接头与安装在本体内的第一匹配网络的输入端连接,该第一匹配网络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声光晶体,所述第二射频接头与安装在本体内的第二匹配网络的输入端连接,该第二匹配网络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声光晶体,该两个声光晶体紧挨设置构成移频器的声光晶体部件,声光晶体部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根光纤,该两根光纤的前端都安装有光纤准直器,光纤的后端都穿出所述本体;
所述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声光晶体输入端方向相反,且该两个声光晶体成一夹角,其中, 和分别为第一声光晶体和第二声光晶体的载波频率,λ是激光波长,V是声音在晶体中的传播速度。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
光纤声光移频器中的安装的声光晶体,其是采用两个靠近设置的声光晶体,且两块声光晶体以一定角度放置,分别利用声光晶体的正移频和负移频相互抵消作用,使衍射光频移很小或者不产生任何频移,出射光与入射光之间分离角很大,消光比能够达到50dB以上,完全能够满足信号严格分离条件。
通过控制两块声光晶体的载波频率,可以使移频频率在0到几十兆赫兹之间,使声光器件移频功能能够覆盖低频率段,扩大了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光纤声光移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两个声光晶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光纤声光移频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如图1和图2所示,光纤声光移频器中设置第一声光晶体6和第二声光晶体7两个声光晶体,该第一声光晶体6和第二声光晶体7位于同一平面内且靠近设置,该两个声光晶体的输入端方向相反;
(2)第一声光晶体6和第二声光晶体7间成一夹角,满足, 和分别为第一声光晶体6和第二声光晶体7的载波频率,λ是激光波长,V是声音在晶体中的传播速度;
(3)通过第一声光晶体6和第二声光晶体7的输入端输入对应频率的射频信号,入射光以布拉格角首先经过第一声光晶体6后发生第一次衍射,第一次衍射后的衍射光移频为;
(4)经过第一声光晶体6衍射后的衍射光经过第二声光晶体7后再次发生衍射,再次衍射后,发生的移频为,与入射光相比最后输出的衍射光频移为;
(5)将输入光和输出光通过光纤耦合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9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