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位于触控感测元件上的电极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9616.4 | 申请日: | 201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9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圣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位于 触控感测 元件 电极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位于一触控感测元件上的电极单元的设计,尤指一种可以提高位于触控面板边缘的触控感测元件的感应电容值的电极单元。
背景技术
对于单层结构电容式触控面板来说,触控面板上的触控感测元件通常会使用透明的导电物质(例如,氧化铟锡(ITO)等)来制作纵方向的电极与横方向的电极,当手指触碰纵方向的电极与横方向的电极时,会使得纵方向的电极与横方向的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产生变化,再利用触碰前后感应电容值的差异便可计算出手指的触碰点。
请参考图1,图1为传统触控面板TP上的电极单元的感测图样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触控面板TP包含有多个触控感测元件TU,并且每一触控感测元件TU上具有一电极单元100,而电极单元100至少包含有一横方向的第一电极110与一纵方向的第二电极120。如图1所示,多个触控感测元件TU彼此交错排列成一规则的矩形图样,并且位于同一列上的每一第一电极110串联耦接成一感测线(trace),以及位于同一行上的每一第二电极120串联耦接成一感测线。如此一来,触控面板TP上便具有多条横方向的感测线T1~TN以及多条纵方向的感测线S1~SM。此外,电极单元100还会具有由绝缘物质所构成的分隔单元,设置于所对应的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交错的位置,以使得感测线T1~TN与感测线S1~SM不会电性连接。
然而,由于位于触控面板TP边缘的触控感测元件TU上的两个相邻电极(也即,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所能产生感应电容的区域较位于触控面板TP中间的触控感测元件TU上的两个相邻电极(也即,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所能产生感应电容的区域小,因此当手指由边缘进入时,边缘电极所感应的感应电容值也较有效感应区域中的电极所感应的感应电容值来的小,故容易产生误判。
因此,有需要一种可以提高位于触控面板边缘的触控感测元件的感应电容值的电极单元,以减少手指在触控面板边缘发生位置误判的可能。
发明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提出一种可以提高位于触控面板边缘的触控感测元件的感应电容值的电极单元,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揭示一种位于一触控感测元件上的电极单元。该电极单元包含有一第一电极以及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包含有一第一导电元件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元件。该多个第二导电元件于一特定范围中,自该第一导电元件沿平行一第一方向的方向向外延伸。该第二电极包含有一第三导电元件以及多个第四导电元件。该多个第四导电元件于该特定范围中,自该第三导电元件沿平行一第二方向的方向向外延伸。
本发明通过增加第一电极以及一第二电极所形成的感测图案的周长来提高所感测到的感应电容值,以减少在触控面板边缘发生位置误判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触控面板上的电极单元的感测图样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极单元的感测图样的一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特定范围E的一说明范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极单元的感测图样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400 电极单元
110、120、210、220、410、420 电极
212、214_1~214_2、222、224_1~224_4、226_1~226_2、412、414_1~414_2、422、424_1~424_4、426_1~426_6 导电元件
TP 触控面板
TU、20、40 触控感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元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请求项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另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96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