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位寄存器、驱动装置及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9389.5 | 申请日: | 201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2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吴仲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20 | 分类号: | G09G3/20;G11C1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位寄存器 驱动 装置 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驱动装置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或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的使用过程中,通过驱动装置控制各行扫描线的扫描信号,实现逐行(或隔行)扫描。比如在有源驱动有机发光显示(Active Matrix OLED)中,各行的扫描线(scan line)和各列的数据线(data line)交叉构成了一个有源矩阵;一般采用逐行扫描的方法,依次打开各行的门管,将数据线上的电压传入像素驱动管,并转化为电流驱动OLED。
扫描线的驱动电路(即驱动装置)由移位寄存器(shift register)来实现,移位寄存器按照类型可分为动态移位寄存器和静态移位寄存器。通常动态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相对简单,需要较少数量的薄膜晶体管(TFT),但是其功耗较大,且工作频率带宽有限;静态移位寄存器需要较多的TFT器件,但是工作带宽大,功耗较低。随着显示面板尺寸的增大,行扫描驱动电路通常采用a-Si或p-Si的TFT晶体管实现并直接制作在面板之上,这样可以减少和外围驱动电路之间的互联,减小尺寸和成本。基于面板设计的行扫描驱动电路对速度要求不高,但是需要结构紧凑,占用面积小,因而多用动态移位寄存器来实现。此外传统的采用P型和N型互补的晶体管设计的移位寄存器,在工艺实现上比较复杂,成本很高(通常需要7~9层掩模板),因此基于面板的设计多采用仅使用N型或P型TFT构成的动态电路。在考量移位寄存器的性能时,要综合考虑功耗、可靠性和面积的因素,但是随着面板尺寸的逐渐增大,功耗和可靠性已成为更为重要的性能参数指标。
在行扫描移位寄存器中,每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连接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入,并且各级移位寄存器都由来自外部的时钟信号线来控制,一般来说,由于时钟控制信号需要由外部的驱动IC定制提供,时钟数量越少,实现的难度越低,精度越高,但是移位寄存器本身的电路结构越复杂。而时钟数量越多,实现难度越大,精度越低,但是移位寄存器本身的电路结构相对简单。
在行扫描移位寄存器中,由于各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负载很大(一般几十个PF),驱动输出端的TFT尺寸一般设计较大,在对输出端求值或复位时,要避免复位晶体管和求值晶体管同时导通,产生较大的瞬态电流,这不仅会增大功耗,还有可能造成功能失效。此外,如果连接输入端的TFT管在导通至关断时产生的漏电流较大,则电路可能受漏电流影响,在求值阶段,使驱动管栅极电压出现非正常上升而意外关断,影响电路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缺点,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移位寄存器瞬态电流过大造成的高功耗低可靠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及相关器件,利用电容自举效应和上拉晶体管来避免复位晶体管和求值晶体管同时导通,避免了大的瞬态电流造成的功耗损失和对器件的冲击。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方案进行: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求值单元,在输入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控制下,向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复位控制单元,一端连接求值单元,在第一时钟信号和低电平信号控制下向复位单元输入控制信号;复位单元,在复位控制单元输入的控制信号和高电平信号的控制下,对信号输出端进行复位。
优选地,还包括,信号输入单元,在输入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控制下向求值单元和复位控制单元输入控制信号;
优选地,还包括,反馈单元,与求值单元、复位单元连接,并向信号输入单元输入控制信号。
优选地,所述求值单元包括求值晶体管和电容,所述求值晶体管栅极分别与所述复位控制单元以及信号输入单元相连、源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漏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求值晶体管的栅极与漏极通过所述电容相连。
优选地,所述复位控制单元包括上拉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所述上拉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求值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信号输入单元相连、源极连接所述复位单元、漏极连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源极连接数字地电压VSS、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漏极连接所述上拉晶体管源极和所述复位单元。
优选地,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复位晶体管,所述复位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上拉晶体管的源极相连、源极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漏极连接工作电压VD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9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机记录的排列方法
- 下一篇:多媒体文档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