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倾瓦轴承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8834.6 | 申请日: | 201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1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星星;陈宗华;诸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能源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7/24 | 分类号: | F16C17/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4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倾瓦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倾瓦轴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轮机、离心式压缩机等机械日益向高速度、大功率方向发展,具有高稳定性的可倾瓦轴承应用越来越广泛。可倾瓦轴承具有良好的减振性,不仅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低功耗,而且结构简单、检修方便,为现代大功率、高转速的机械所采用。可倾瓦轴承是常用的一种支撑轴承,是在可倾瓦块与旋转轴之间设置一定的楔形间隙来形成承载使用的油膜刚度。
现有的可倾瓦轴承相邻瓦块之间有一个油槽,在工作过程中从瓦块流出来的热油和从油槽中的进油孔通入的冷油在混合后才进入下一个瓦块,这样使进入瓦块的油温升高,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润滑油的粘度,极大地影响了可倾瓦轴承的动力特性,进而影响了机组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可倾瓦轴承由于油槽中热油和冷油混合导致油温较高进而影响润滑油使用性能和可倾瓦轴承特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倾瓦轴承。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倾瓦轴承,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座和瓦块,所述相邻瓦块间设有油槽,其中,所述油槽中设有分油梁。
优选的,所述分油梁位于油槽中进油孔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分油梁设于轴承中轴颈转动方向的进油孔的上游。
优选的,所述油槽被所述分油梁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部分,所述上游侧和下游侧相互独立。
优选的,所述分油梁横截面为矩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可倾瓦轴承相邻瓦块的油槽中设置分油梁,将油槽中的高温油和低温油分开,使得可倾瓦块的润滑油处于合适的温度,保证了润滑油的正常工作性能以及可倾瓦轴承的动力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倾瓦轴承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倾瓦轴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倾瓦轴内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倾瓦轴承另一端总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倾瓦轴承,如图1所示,该可倾瓦轴承包括有轴承座和瓦块8,轴承座分为上轴承座1和下轴承座2,轴承座通过螺栓3固定,螺栓3和轴承座间有调整垫片5,轴承座侧边设有销钉6,轴承座端面有挡油板7,相邻瓦块间设有油槽,其中,油槽中设有分油梁4。分油梁4位于油槽中进油孔的一侧,且分油梁4设于轴承中轴颈转动方向的进油孔的上游。油槽被分油梁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部分,上游侧和下游侧相互独立。从而使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轴颈带出来的高温润滑油在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入油槽中的热油侧,即被分油梁4分隔开的油槽的上游侧(热油侧),并且只有很少的高温润滑油被带入到被分油梁4分隔开的油槽的下游侧(冷油侧)。这样,从可倾瓦块出来的高温润滑油与从进油孔通入轴承的低温润滑油被分隔开,使得进入下一可倾瓦块的润滑油温处于合适的温度,从而极大地保证了可倾瓦轴承的动力特性参数。分油梁横截面优选为矩形。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可倾瓦轴承相邻瓦块的油槽中进油孔一侧设置分油梁,将油槽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部分,使高温油和低温油分开,既保证了可倾瓦块的润滑油处于合适的温度,处于良好的工作性能状态,又保证可倾瓦轴承良好的动力特性,同时设计和加工制造也很简单。。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
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能源重工有限公司,未经三一能源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8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