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颌骨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真空脱钙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8296.0 | 申请日: | 201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0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孔亮;高麒;李永锋;张永强;沈舒宁;韶波;高媛;张述寅;孙滢滢;王丽华;牛强;刘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C19/00 | 分类号: | A61C19/00;G01N1/28;G09B23/28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颌骨 骨质 疏松 体外 模型 建模 方法 及其 真空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颌面外科,涉及牙槽外科口腔种植学的基础研究及配套器械领域,尤其是颌骨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真空脱钙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自1965年瑞典Branemark教授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种植牙修复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以来,现代口腔种植技术不断走向成熟,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目前,牙种植体是口腔医学界公认的牙齿缺失最佳永久性修复方式。研究发现种植成功的关键在于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和远期的骨结合,骨质疏松,骨量不足,都会降低初期稳定性和种植体骨结合,从而导致种植失败。然而,在临床上由于牙齿缺失需要进行种植修复的病例大多集中在60岁以上,这部分患者常常伴随着骨质疏松这类骨代谢性疾病,因此,针对这类人群的种植治疗更加值得关注。
为了改善骨质疏松条件下种植修复的近远期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办法包括种植体外形设计,骨挤压技术等。然而,针对各种新型种植体以及骨挤压技术的临床前实验研究,由于获取骨质疏松标本比较困难,大多限于在正常骨质的动物或健康的成人颌骨上进行研究,较少应用骨质疏松或严重骨质疏松的动物或人类颌骨。因此,建立应用生物力学研究的骨质疏松模型是进行各种新型口腔种植技术的临床前实验研究的基础。
研究发现:骨质的骨密度、骨强度以及骨生物力学性能的降低均与骨矿质、骨基质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而目前关于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均是通过干扰体内的骨质代谢,最终导致骨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然而,体内建模的方法都需要至少6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形成可操作性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限制了进行动物实验的次数,延长了研究时间。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骨质疏松颌骨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成为广大研究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
目前,研究发现通过对骨质脱钙的方法亦能导致其骨密度、骨强度及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然而,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①骨质疏松程度可控性差;②整个脱钙过程完全手工操作,误差较大,无法建立骨质疏松程度可控,精确地力学模型;③颌骨的皮质骨与松质骨密度差异较大,外层致密的骨皮质阻碍了脱钙液对内层松质骨的反应,不能达到同步脱钙。因此,如何能够建立骨质疏松程度可控且能有效的模拟体内骨质疏松状态的骨质疏松颌骨体外模型,成为骨质疏松生物力学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质疏松颌骨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该方法能够在颌骨上建立暴露内部松质骨的通路,利用真空负压环境,使颌骨体部在浸泡于脱钙液时,能够达到颌骨体松质骨、皮质骨内外同步脱钙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脱钙辅助装置,用于骨质疏松颌骨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技术方案一:
一种骨质疏松颌骨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颌骨预处理和打孔:将颌骨标本由正中联合处一分为二,去除表面软组织,拔除所有牙齿,在颌骨下缘底部钻取一个以上的孔;
(2)抽真空预处理:去除颌骨标本上的骨质碎屑、表面油脂;
(3)抽真空:将颌骨标本放在密闭反应容器中抽真空;
(4)脱钙:在密闭反应容器中通入脱钙液,并浸没颌骨标本;
(5)排液清洗:脱钙后,排出脱钙液或者捞出颌骨标本,清洗。
上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1)颌骨预处理和打孔中,打孔是指在颌骨下缘底部垂直打孔。
所述步骤(2)抽真空预处理中,将颌骨标本放入超声振荡器中处理,去除其骨质碎屑、表面油脂。
所述步骤(4)脱钙中,脱钙液是质量分数为30%的HCl。
所述步骤(1)颌骨预处理和打孔中,打孔是指在颌骨下缘底部是指在颌骨下缘底部使用种植科开孔器垂直打孔,间隔1.5cm打孔,孔深0.5cm。技术方案二:
一种真空脱钙辅助装置,用于骨质疏松颌骨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闭反应容器,其上盖设置有真空抽吸接口、分液漏斗接口,所述真空抽吸接口、分液漏斗接口分别设置有阀门,所述真空抽吸接口连接有真空泵,分液漏斗接口连接有分液漏斗。
上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密闭反应容器的侧面或底面设置有排液口以及控制其排液的阀门。
所述密闭反应容器包括上盖和开口玻璃容器,所述上盖和开口玻璃容器之间通过橡胶垫密封。
所述开口玻璃容器的厚度为1cm,其内部长25cm,宽5cm,高1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82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