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塑修补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8010.9 | 申请日: | 201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4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丁钰;刘开琪;王秉军;刘永峰;赵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C04B35/101;C04B35/185;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安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48 | 代理人: | 张小娟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塑 修补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不定型耐火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塑修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可塑修补料作为不定型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窑炉的炉顶、炉墙、炉盖等部位的修补,以及炉衬的局部修补等。可塑修补料具有高温强度高,热震性能优良,导热系数较低,施工方式灵活等优点。
目前,国内外可塑修补料中通常使用粘土类物质作为增塑剂,以提供良好的塑性,保证可塑修补料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公开号为CN1048705C的题为“磷酸盐结合高铝可塑料及其生产方法”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磷酸盐结合高铝可塑料,它的组成为:重量百分含量计,钠基膨润土5~10%,蓝晶石5%,其余为高铝主原料,外加:磷酸二氢铝4~9%,柠檬酸和草酸2~3%,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2~0.4%。但是使用生粘土易造成耐火材料在常温下强度低、线变化性能较差的问题。并且,粘土类增塑剂在可塑料中的添加量较低时,材料的可塑性明显不足;而添加量较高时,虽然材料的可塑性良好,但由于粘土类增塑剂中Na、K等碱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在高温时容易形成低熔点物质,使得可塑料在高温下烧成收缩变大、液相量增多,导致材料容易开裂,体积稳定性变差,抗冲刷性不好,使用寿命降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450025A的题为“无粘土耐火可塑料”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粘土耐火可塑料,包括耐火骨料、粉料以及化学结合剂,组分中还含有无定形Al2O3细粉5-10%(重量百分比)。采用高活性无定形Al2O3细粉替代生粘土获得可塑性的耐火材料。但是无定形Al2O3细粉用量较大,同时以无定形Al2O3细粉为增塑剂的可塑料做修补料使用时,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粘附性能没有在专利中提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塑修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可塑修补料无粘土,增塑剂添加量少,使用性能优异,可塑性好,粘附性好,保存时间长,具有较高的常温及中温强度,材料体积密度及气孔率适宜,可满足热工设备修补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塑修补料,其中,该可塑修补料包括主料和外加剂,其中主料的组成按质量百分比为:粒度为3-0.074mm的高铝质或氧化铝质颗粒55-65%,粒度<0.074mm的高铝质或氧化铝质粉体15-25%,粒度<5μm的α-Al2O3粉体15-20%,增塑剂2-4%;外加剂按上述主料总质量为100%,各外加剂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表面活性剂0.8-1.2%,保存剂2-3%,以及酸性结合剂6-10%。
所述高铝质原料为莫来石或高铝矾土。
所述氧化铝质原料为烧结刚玉或电熔刚玉。
所述增塑剂为EVA胶粉,是醋酸乙烯酯/乙烯共聚物,其粒度为:0.5-8μm,堆积密度为:0.49-0.59g/cm3。
所述酸性结合剂为磷酸溶液、磷酸二氢铝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保存剂为草酸、柠檬酸及糖蜜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丙烯酸钠、三聚磷酸钠及六偏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经110℃×24h烘烤后,所述可塑修补料的抗折强度为11.69-13.26MPa,耐压强度为49.58-68.07MPa,体积密度为2.56-2.74g/cm3,气孔率为16.98%-22.92%;110℃×24h烘烤后的可塑修补料,再经1100℃×3h热处理后,可塑修补料的抗折强度为:19.73-23.77MPa,耐压强度为76.33-82.52MPa,体积密度为2.74-2.78g/cm3,气孔率为27.03-27.31%。
所述可塑修补料的粘附率为98%以上,保存期为10个月以上。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修补料的制备方法,其中,
首先,按如下质量百分比将主料混合均匀:粒度为3-0.074mm的高铝质或氧化铝质颗粒55-65%,粒度<0.074mm的高铝质或氧化铝质粉体15-25%,粒度<5μm的α-Al2O3粉体15-20%,增塑剂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80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车翻动滚圈的生产方法及产品
- 下一篇:薄圈类零件氧化挂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