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56482.0 | 申请日: | 2012-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6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神鹿科瑞药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6/81 | 分类号: | A61K36/81;A61K9/48;A61P31/12;A61P11/00;A61P11/04;A61P31/04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 地址: | 243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病毒性 感冒 胶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
背景技术
病毒性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 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表现为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传播途径: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使用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忌乱服药:感冒要辨清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小、能增强抵抗力的中药制剂。发烧期间一般不宜进补品。药店里各种各样的感冒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绝大多数为西药,服用后副作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疏风解热,散寒利咽的作用,对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急发均有明显效果的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制成:防风3-5,边翘8-10,金银花14-16,板蓝根11-13,桔梗4-6,红参1-3,炒牛蒡子6-8,辛夷2-4,柴胡2-4,凤尾草2-4,升麻5-6,葛根5-6,紫参5-6,牡丹皮5-6,穿心莲5-6,龙葵草5-6,荆芥穗5-6,田基黄5-6。
所述的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制成:防风5,边翘10,金银花15,板蓝根12,桔梗5,红参2,炒牛蒡子7,辛夷3,柴胡3,凤尾草3,升麻5,葛根6,紫参6,牡丹皮6,穿心莲5,龙葵草6,荆芥穗5,田基黄6。
所述的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按重量配比称取各药材原料,将各药研磨成细末,装入胶囊,每颗重0.5克左右,装瓶封或铝塑板封,即可。
使用方法:3次/日,每次4粒,白开水送服,饭后服。一周为一个疗程,一般1-4个疗程痊愈。。
有益效果:
本胶囊具有疏风解热,散寒利咽的作用,加上红参能大补阳气,增加人体免疫力,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而且可以改变过敏体质,对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急发均有明显效果,且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的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制成:防风5,边翘10,金银花15,板蓝根12,桔梗5,红参2,炒牛蒡子7,辛夷3,柴胡3,凤尾草3,升麻5,葛根6,紫参6,牡丹皮6,穿心莲5,龙葵草6,荆芥穗5,田基黄6。
所述的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胶囊,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按重量配比称取各药材原料,将各药研磨成细末,装入胶囊,每颗重0.5克左右,装瓶封或铝塑板封,即可。
使用方法:3次/日,每次4粒,白开水送服,饭后服。一周为一个疗程,一般1-4个疗程痊愈。。
典型病例
1、鲁某,女,29岁,发热2天。体温38.5℃,鼻塞有清鼻涕,无畏寒,无明显口渴,无汗。给予本实施例一周后感冒症状消除,服用本实施例一个疗程后身体恢复健康。
2、卫某, 男,50岁,感冒数日,服用西药一周无效,病人自诉,全身无力,头痛发烧,给予本实施例一周后感冒症状消除,服用本实施例一个疗程后身体恢复健康。
3、陈某,男,26岁,发热三天。体温38.4℃,鼻塞有清鼻涕,头痛,无汗。给予本实施例一周后感冒症状消除,服用本实施例一个疗程后身体恢复健康。
4、周某,女,41岁,感冒数日,全身无力,伴有头痛鼻塞,给予本实施例一周后感冒症状消除,服用本实施例两个个疗程后身体恢复健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神鹿科瑞药业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神鹿科瑞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64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丸剂
- 下一篇:一种液晶材料的光配向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