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矫正假性近视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10155600.6 | 申请日: | 201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0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卫斌鹏;卫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卫斌鹏 |
主分类号: | A61H5/00 | 分类号: | A61H5/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马秦锁 |
地址: | 0481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矫正 假性近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眼睛保健器具,具体的是一种矫正假性近视的装置。
背景技术
假性近视是由于长期看固定焦距的物体,使眼睛的远近集中调节严重不足,导致睫状肌退化,睫状肌的长期退化又导致了眼球的畸型。用眼过度致使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视物模糊不清。眼睛的远近集中调节,是通过眼下眼睛肌肉的运动完成的。我们的眼睛里面也有很多肌肉,通过这些肌肉的运动,使我们的眼球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晶状体曲率的变化,从而完成远近集中的调节。我们看远处时,眼球中轴变短,带动晶状体曲率变小,从而完成远焦调节,看近处时,眼球中轴变长,带动晶状体曲率变大,从而完成近焦调节。近视的原因是我们其中,肌肉退化导致的近视眼是假性近视,可以通过锻炼恢复正常,而眼球畸型导致的近视眼是真性近视,没有办法通过锻炼复原,只能通过手术之类的纠正。
假性近视是功能性近视,利用药物、针灸、埋耳针及理疗仪器,或通过患者自身强化眼肌锻炼都可放松肌肉,缓解疲劳,使视力恢复到正常状态。现有的治疗方法多有不便,效果也差强人意。假性近视若不及时缓解,眼球长期受到紧张的眼外肌的压迫,终究会导致眼轴变大而成为真性近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矫正假性近视的装置,该装置利用远近光变换锻炼眼睛肌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矫正效果明显。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具体方案为:一种矫正假性近视的装置,由一个密闭的壳体,变频电源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反光镜和光源组成,其特征是: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两个观察口,壳体内两个观察口之间设有第三反光镜、相对于观察口左侧设有第二反光镜、右侧设有第一反光镜、后端设有第四反光镜,远光源设在壳体内后端内角,在远光源前设有使其光线只能射向第一反光镜的遮光板,近光源设在第三反光镜前,所述变频电源安装在壳体的外侧,与所述远光源和近光源电路连接,所述远光源和近光源为LED灯。
使用时,接通变频电源,通过调整频率,壳体内部的两个LED光源交替发光,当远光源发光时,光线通过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反射n次后,由第三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第四反光镜上,最后由第四反光镜将光线发射到观察口,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一个距离较远的LED灯的光线;当近光源发光时,光线通过第四反光镜反射到观察口,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一个距离较近的LED灯的光线。两个LED光源循环发光,利用远近光变换锻炼眼睛肌肉,通过眼下眼睛肌肉的运动,从而使眼睛视力得到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矫正假性近视装置的外部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矫正假性近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矫正假性近视装置的光线反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矫正假性近视的装置,由一个密闭的壳体1,变频电源10以及安装在壳体1内的反光镜和光源组成,在所述壳体1上设有两个观察口2,壳体1内两个观察口2之间设有第三反光镜5、相对于观察口2左侧设有第二反观镜4、右侧设有第一反光镜3、后端设有第四反光镜6,远光源7设在壳体1内后端内角,在远光源7前设有使其光线只能射向第一反光镜3的遮光板9,近光源8设在第三反光镜5前,所述变频电源10安装在壳体1的外侧,与所述远光源7和近光源8电路连接,前述远光源7、近光源8为LED灯。
使用时,接通变频电源,通过调整频率,壳体1内部的两个LED光源交替发光,当远光源7发光时,光线通过第一反光镜3和第二反光镜4反射n次后,由第三反光镜5将光线反射到第四反光镜6上,最后由第四反光镜6将光线反射到观察口2,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一个距离较远的LED灯的光线;当近光源8发光时,光线通过第四反光镜6反射到观察口2,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一个距离较近的LED灯的光线。两个LED光源循环发光,每分钟变换20至30次,利用远近光变换锻炼眼睛肌肉,通过眼下眼睛肌肉的运动,从而使眼睛视力得到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卫斌鹏,未经卫斌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56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