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4767.0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5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实吉勇一郎;浜贤二;西田诚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7/16 | 分类号: | B60K17/16;B60K15/06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具备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与传动轴的后端连结且位于燃料箱的车辆后方的差速齿轮的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在4WD(四轮驱动)车或FR(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车中,为了避免与通过车辆的中心的传动轴发生干涉,而采用了箱底面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弯曲的所谓的鞍型燃料箱。这样的燃料箱在车宽方向上与传动轴相邻。
如图6A所示,在这样的传动轴200的后端连结配设于燃料箱202的车辆后方(箭头Rr方向)的差速齿轮204,收容该差速齿轮204的壳体206穿过在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的后副车架208上形成的贯通孔210。
另外,壳体206通过在其前端部的车宽方向(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两侧设置的一对安装部212L、212R和在壳体206的后端设置的安装部214而安装在后副车架208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现有的安装部214包括:与壳体206连接的第一托架216;与后副车架208连接的第二托架218;沿车宽方向贯通第一托架216来紧固第一托架216与第二托架218的螺栓22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3594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例如,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在传动轴200上作用有朝向车辆后方(差速齿轮204侧)的碰撞载荷,因此如图6B所示,存在传动轴200弯折且该传动轴200与一对安装部212L、212R的连接部断裂的情况。
这样的话,在壳体206上作用有箭头A方向的力矩,因此第一托架216及第二托架218的紧固部分分离。尤其从图6B可知,在所述壳体206上作用有拉拽螺栓220的方向的力,因此所述螺栓220脱落的可能性比较高。
其结果是,如图6C所示,从后副车架208脱离的壳体206可能被向车辆前方(箭头Fr方向)甩出,与燃料箱202发生碰撞而造成该燃料箱202的损伤。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壳体206从后副车架208的脱离而引起的燃料箱202的损伤还可能因车辆的侧方碰撞或后方碰撞等引起。
另外,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脱离的壳体206(差速齿轮204)还可能与步行者或其它车辆等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碰撞时通过阻止壳体从后副车架脱离而能够防止燃料箱的损伤的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
[1]本发明涉及的差速装置适用于如下车辆,所述车辆具备: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后副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传动轴相邻配设的燃料箱,所述差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所述传动轴的后端连结的差速齿轮;位于所述燃料箱的车辆后方且收容所述差速齿轮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上的托架构件;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紧固构件;与所述紧固构件不同体地设置而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连结的支架构件。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涉及的差速装置,由于将连结壳体和托架构件的支架构件与紧固构件不同体地设置,因此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即使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紧固构件脱落,也能够适当地抑制该壳体从该托架构件(后副车架)脱离的情况。由此,能够阻止所述壳体向燃料箱的碰撞,从而能够防止该燃料箱的损伤。
[2]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紧固构件为以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了的状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螺栓,所述支架构件具有:支架主体;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壳体紧固的第一紧固螺栓;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第二紧固螺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紧固螺栓及第二紧固螺栓分别沿着与螺栓的延伸方向(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在车辆碰撞时,即使对壳体作用有拉拽所述螺栓的方向的力矩,第一紧固螺栓及第二紧固螺栓也能够不易脱落。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壳体从托架构件脱离的情况。
[3]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从所述壳体主体向车辆后方突出来安装所述紧固构件的突出部,所述支架主体以跨越所述突出部的方式配设,所述第一紧固螺栓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中的面向车辆后方的面上,所述第二紧固螺栓安装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外表面中的面向车辆后方的面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有效地配置支架构件,因此能够抑制差速装置大型化。
[4]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支架主体形成为板状且弯曲。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支架主体形成为板状且使其弯曲,因此支架主体能够容易跨越构成壳体的突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47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棒智能接料框
- 下一篇:一种面条盛放和量化分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