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熄焦预热器径向换热管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4609.5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9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梅;王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26 | 分类号: | B23P1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肖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熄焦 预热器 径向 热管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管加工工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干熄焦预热器径向换热管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从焦炉中推出的红焦处于1000℃红热状态,其熄焦方法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熄焦是采用水把红焦熄灭的方法。干法熄焦就是用惰性气体冷却红焦,并吸收红焦中大部分湿热后进入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干法熄焦的主要优点是环保,能利用红热焦炭热量的80%,并且改善焦炭的质量。
干熄焦工艺流程见图1所示:红焦经过炉顶装入装置落入干熄炉1内,与由下至上流动的惰性气体热交换后被冷却到250℃,然后下排到运焦皮带上;惰性气体经风机鼓入干熄炉1冷却焦炭后,经环形集气道进入一次除尘器2除尘,然后以850℃左右的高温进入锅炉3与锅炉炉管换热降到160℃以下,经二次除尘器4除尘后,由循环风机5鼓入干熄炉1内循环使用。
为进一步提升干熄焦的生产能力,国内2000年以后新建的干熄焦都在循环风机5出口处设置纯水预热器10(循环风机5和干熄炉1之间),对循环烟气进行二次降温,不仅可以提高焦炭产量,而且可以降低锅炉3给水除氧的蒸汽消耗。请结合图2所示,该预热器10为落地式,其壳体11一般呈上下端水平进出惰性气体的圆柱形或长方体形,高达十几米,结构庞大,采用的径向换热管12多达几千根,占地面积多。
请结合图3、图4所示,目前常见的径向换热管12一般是由同轴心的内、外管121、122套接而成,在内管121内部通水,内、外管121、122之间设有液体工质123,并且在内、外管121、122之间还设置了吸液芯124,吸液芯124起到类似毛细管的作用,通过提升和输送工作介质的功能来增强换热效果。径向换热管12是在其径向上实现热量传递的沸腾、其冷凝过程见图5:即通过径向换热管的外管122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热量进入管内后,一部分通过下部工质123沸腾将热量带走,另外一部分被上升的蒸汽吸收,饱和蒸汽以对流的形式吸收热量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在内管121壁冷凝放热,将热量传给内管121,最后经内管121中的冷却水将热量带走,同时冷凝后的工质123再回流到下部进行再蒸发,如此反复,实现热量的不断被传递。
然而,设置了吸液芯124后焊缝增加较多,使制造难度加大、成本增加,并且吸液芯124增大了换热管的径向热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传输能力。另外,吸液芯124的结构还不能大幅度调节壁温,因为这种结构只是在热管路中串联了几个很小的热管内热阻(内热阻仅占总热阻的10%~20%),所以调节壁温的能力仍然有限。
目前,有些原设计无预热器的且在用的干熄焦装置,在循环风机5和干熄炉1之间的空间非常狭小,根本无法安装任何设备。而在循环风机5和二次除尘器4之间,仅有段三米左右的烟气管路可以利用。如若采用上述常见的落地式干熄焦预热器10,即没有足够的吊运通道和安装位置,而且预热器10的气体阻力太大,对现有干熄焦工艺将产生致命的影响。
因此,对于现有干熄焦装置的烟气二次降温的改造,不但需要对预热器的壳体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安装空间需求,而且还需要对换热管进行重新设计,在减少换热管用量的情况下,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传热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熄焦预热器径向换热管的加工方法,能够制备出具有高传热效率的径向换热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干熄焦预热器径向换热管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A.选取内管和外管,并将内、外管呈偏心状相套接;
B.将两端盖分别封盖于内、外管的两端面上,并在其中一封盖上留有冲液孔;
C.通过充液孔向内、外管之间充填工质,并封堵冲液孔;
D.加工齿型钢带,按一定螺距均匀缠绕在外管表面,并通过高频电流焊接,形成管外的齿型螺旋翅片;
E.对外管外壁及翅片进行防腐处理。
在步骤E中,所述的防腐处理采用热浸渗铝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E1.化学除油;
E2.酸洗除锈;
E3.溶剂助镀;
E4.干燥;
E5.热浸渗铝;
E6.冷却;
E7.扩散。
所述的热浸渗铝的铝液成份如下:Al≥95%、Si≤2.0%、Zn≤0.05%、Fe≤2.5%、Cu≤0.05%、Mn≤0.05%、B≤0.01%、其余杂质含量≤0.15%。
所述的热浸渗铝的温度控制在710~730℃范围内,热浸渗铝的时间为6~8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46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