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态化蓄热式污泥低温催化热解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3574.3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3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闫云飞;杨仲卿;张力;唐强;蒲舸;张杰;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态化 蓄热 污泥 低温 催化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废弃物低温催化热解方法及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流态化蓄热式污泥低温催化热解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Sewage Sludge,SS)一般指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以及排水管渠中沉积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或胶体物,是一种由有机物质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量在不断增加,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每年产生污泥2200万吨,其中80%未得到有效处理。由于污泥富集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病毒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和二恶英、放射性核素等有毒害难降解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将从空气、地下水和食物链等方面威胁人类的生活。污泥已成为急需处理的难题,如何处理这些数量庞大的污泥,使其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环保研究者深为关注的课题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等国家发现污泥在农用、填埋、投海处理处置中存在诸多限制和不利因素后,污泥热处理技术由于具有减容量大、处理速度快、可分解污泥中有害物质、可回收能量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
污泥热处理技术在技术可行性、环境相容性和经济性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完全可以直接推广应用。但做出这样结论的前提是污泥已充分脱水和干燥,这就回避了污泥预处理工序所形成的能耗、成本、排放和技术问题。例如:在污泥的消化、调理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NH4、H2S、CH4、臭味等气态污染物,从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污泥的浓缩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药剂和部分动力,增加了污水处理厂成本;在污泥的脱水过程中,则不仅存在大量的动力消耗,而且存在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维护工作量大、卫生风险高的问题,其经济成本也不可低估;在污泥的干燥过程中,不仅能耗和成本更高,而且产出的恶臭气体很难处理;此外,污泥处理设施的占地和投资等问题,实际上都没有解决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以实现污泥的能量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流态化蓄热式污泥低温催化热解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以实现污泥的能量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流态化蓄热式污泥低温催化热解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流态化蓄热式污泥低温催化热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污泥热解产气:向预热干燥室内加入污泥,污泥在预热干燥室内设置的均料叶片的转动作用下,将污泥均匀地分布在筛板上,通过筛板上的筛孔进入污泥催化热解反应室内,在污泥催化热解反应室内壁面上的Na2CO3或K2CO3热解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低温热解反应,热解反应后的污泥形成热解产品,热解产品通过卸料口进入卸料室内;
B、热解气体回收循环利用:在污泥催化热解反应室内热解产生的热解气体,首先进入预热干燥室内对污泥进行干燥,然后进入一级空气预热器与空气管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热解气体进入冷凝器换热冷却,再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液体,分离出来的液体进入油水分离器,得到焦油;气液分离器内分离出来的气体在风机Ⅱ的驱动下进入流态化蓄热燃烧室,流态化蓄热燃烧室中产生的烟气由排烟管道排出;
C、燃烧废气余热利用:经一级空气预热器出来的空气与排烟管道排出的烟气在二级空气预热器换热后,换热后的空气在风机Ⅰ的驱动下,进入风室;风室内的空气经风室上部设置的布风板上的气孔进入流态化蓄热燃烧室,使流态化蓄热燃烧室内的蓄热颗粒处于流态化状态;在流态化蓄热燃烧室内空气与气液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气体发生反应,向蓄热颗粒和污泥催化热解反应室释放热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当污泥催化热解反应室内的温度低于300℃时,由天然气管道向流态化蓄热燃烧室内通入天然气参与燃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流态化蓄热式污泥低温催化热解装置,包括污泥热解产气系统、热解气体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和燃烧废气余热利用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35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