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施工中防止钢筋混凝土管节破损与漏浆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3542.3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9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许烨霜;沈水龙;李博;车东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 防止 钢筋混凝土 破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地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的施工技术,具体是一种防止钢筋混凝土管节破损与漏浆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顶管技术由于经济好、施工快捷,已逐步成为了中小口径顶管隧道的主要施工方式。在钢筋混凝土管顶管的顶进作业过程中混凝土在压、弯等组合作用下,可能会在局部发生混凝土达到其极限承载力而破坏的现象,从而导致管端破损并使排水管道的闭水功能与管节的整体强度受到影响。当此破损现象严重到产生“碎管”的时候,整个工程则将报废。当然管端破损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管节的整体强度上,还体现在因此而产生的漏浆问题上。在顶管顶进过程中为了减少管壁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通常采用向管道壁外注入膨润土泥浆的方法来进行减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膨润土泥浆由管节接口或管壁破损处渗入顶管管壁里面的现象,影响压浆效果,从而影响顶力控制与地面沉降控制。漏浆的发生会使管壁的阻力增大,从而使顶力增大,管节的受力增大,导致管端破损的可能性增大,造成恶性循环。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并没有发现与此技术相关的技术文献。目前,在顶管施工中一般使用橡胶密封圈来防止膨润土泥浆的渗入。并且根据工况、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管壁接口形状的不同,所采用的橡胶密封圈也不尽相同。现实工程中通常采用的是聚氨酯封堵法。此方法虽可快速有效地解决漏浆问题,但费用较高,而且也仅适用于由橡胶圈的错位或扭转带来的漏浆问题。如果将聚氨酯封堵法运用在解决管端破损或管节破损所带来的漏浆问题时,其后果可能就会造成管节的继续破损,甚至“碎管”。为了有效解决由管端或管节破损所带来的漏浆问题,应在封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以防止二度破损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解决管节局部发生破损进而漏浆问题的施工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止住漏浆,还能对发生破损位置进行加固保护以防止破坏的再次发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顶进过程中出现顶力过大时,对顶进中过载应力产生的部位进行排查,确定管节是否发生破坏。
所述的过载应力产生的部位按以下方法确定:
①管节在管道轴线方向上,在土压力、管内外水压、管子自重等因素的影响下管节竖直方向的荷载大于管节水平方向的荷载,使得管节的左右部分可能出现危险的竖直方向上的拉应力,管节的左右部分是过载应力产生的部位。
②在曲线顶管中弯曲的轴线使得顶管的内侧壁非常容易发生点接触与应力集中,最后在内侧壁发生过载。不仅曲线顶管如此,即使是在直线顶管中轴线也很难一直保持在直线的状态,经常会在轴线失控的影响下产生弯曲并导致内侧壁发生过载。
③由于管端的截面要略小于管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应力在管端处要大于其他地方。而且由于管端在轴线失控等因素的影响下处于点接触多发的地区,使得管端成为了过载发生密度较大的地区。
第二步,对管节破坏部分进行初步处理;
①当有灰屑脱落或管壁外皮脱落等现象发生时,立即停止顶进并观察破坏发生得是否严重。如果脱落面积较大或有露筋现象发生时,则可认为破损发生得较为严重;反之,则认为破损发生得不严重。如果破损发生得较为严重,则立即在破坏处涂抹水泥砂浆,涂抹时因尽量压实并使表面光滑。如果破损发生得不严重则直接进行下一步。
②检查破坏处有无漏浆现象的发生。如果有漏浆现象的发生,则在漏浆处用聚氨酯快速堵漏,待其凝固并成功堵漏后进行下一步。如果没有漏浆现象的发生则直接进行下一步。
第三步,对管节破坏处进行防漏处理;
①在管节破坏部分的前方与后方分别挖出截面为矩形的圆环状空隙。开挖时应注意与破坏的部分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破坏处与开挖处贯通形成更大的破坏面。并在所挖出的圆环状空隙内置入宽度与所挖空隙的宽度相同,但厚度比所挖深度略大的防水橡胶圈。
②为防止钢管锈蚀并确保密封效果,把长度比所挖圆环之间的距离略大的黑色橡胶皮在破坏处覆盖两个防水橡胶圈的前提下用胶与周围管壁粘结固定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橡胶皮圆环。橡胶皮圆环的接口处用密封胶封堵。
第四步,根据第二步①所判断的管节破坏的严重状况,对管节破坏处进行加固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35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艺花灯托盘
- 下一篇:一种用于台车式热处理炉的新型炉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