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向3C-SiC注入硅的铜膜退火石墨烯纳米带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152316.3 | 申请日: | 2012-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3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 发明(设计)人: | 郭辉;张克基;张玉明;张凤祁;赵艳黎;雷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sic 注入 退火 石墨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半导体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向3C-SiC注入硅的铜膜退火石墨烯纳米带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石墨烯作为一种零带隙的半金属材料,不仅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104~105cm2/V·s)和高载流子浓度(1013/cm2),及室温下亚微米尺度的无散射传输特性和电场调制载流子特性,而且具有超高频率的响应特性并能够在室温下稳定存在,这些特性都为未来石墨烯在微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大规模工业化的制备半导体薄膜材料的方法,现在也成了制备石墨烯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方法主要利用高温条件下(~1000℃),气态的碳氢化合物在过渡金属(如Ru、Ni、Cu等)单晶、多晶或非晶薄膜表面催化分解后碳原子溶解到金属内,然后在快速降温过程中由于低温碳在金属内溶解度的减小而偏析到样品表面形成石墨烯。此方法最大的缺点在于获得的片层与衬底相互作用强,丧失了许多单层石墨烯的性质,而且石墨烯的连续性不是很好。
2.热分解SiC法:将单晶SiC加热以通过使表面上的SiC分解而除去Si,随后残留的碳形成石墨烯。然而,SiC热分解时温度较高,且单晶SiC非常昂贵,并且生长出来的石墨烯呈岛状分布,孔隙多,用这种石墨烯材料制作器件时由于光刻,干法刻蚀等会使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降低,从而影响了器件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向3C-SiC注入硅的铜膜退火石墨烯纳米带制备方法,以提高表面光滑度和连续性、减少成本,并免除在后续制造器件过程中要对石墨烯进行刻蚀的工艺过程,保证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稳定,提高器件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4-12英寸的Si衬底基片进行标准清洗;
(2)将清洗后的Si衬底基片放入CVD系统反应室中,对反应室抽真空达到10-7mbar级别;
(3)在H2保护的情况下,使反应室逐步升温至碳化温度900℃-1100℃,再通入流量为40ml/min的C3H8,对Si衬底进行碳化3-8min,生长一层碳化层;
(4)使反应室迅速升温至生长温度1100℃-1250℃,并通入C3H8和SiH4气体,进行3C-SiC薄膜异质外延生长,生长时间为35-70min,然后在H2的保护下逐步降温至室温,完成3C-SiC薄膜的生长;
(5)在生长好的3C-SiC薄膜样片上的指定区域注入能量为15-30keV,剂量为5×1014~5×1017cm-2的Si离子;
(6)将注入Si离子后的3C-SiC薄膜样片放入压强为0.5~1×10-6Torr的外延炉中,并向其中通入Ar气,再加热至1200-1300℃,保持恒温时间为30-90min,使指定区域的3C-SiC热解生成碳膜;
(7)将生成的碳膜样片置于Cu膜上,再将它们一同置于Ar气气氛中,在温度为900-1200℃下退火10-20分钟,使碳膜依附在Cu膜上重构成石墨烯纳米带,最后从石墨烯纳米带样片上取开Cu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由于在3C-SiC样片上选取与所需要制作的器件的衬底形状相同的区域注入Si离子,使得此区域的3C-SiC热解温度降低,从而制备出石墨烯纳米带,在此石墨烯纳米带上制作器件时无需对石墨烯进行刻蚀,因而石墨烯中的电子迁移率不会降低,保证了制作的器件性能。
2.本发明由于利用在Cu膜上退火,因而生成的碳膜更容易重构形成连续性较好,表面光滑的石墨烯纳米带,并且Cu膜取材方便。
3.本发明由于在生长3C-SiC时先在Si衬底上成长一层碳化层作为过渡,然后再生长3C-SiC,因而生长的3C-SiC质量高。
4.本发明由于3C-SiC可异质外延生长在Si圆片上,因而生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石墨烯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23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