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检测孔的多路水处理阀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1753.3 | 申请日: | 2012-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9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承丰;刘广庆;孟凡刚;于磊;于恒波;孙绍杰;姜磊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口市海丰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27/00 | 分类号: | F16K27/00;F16K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701 山东省龙口市东城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检测 水处理 | ||
(一)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检测孔的多路水处理阀。
(二)背景技术:现有技术中的多路水处理阀,工作中要经常检测处理水的压力、硬度和温度等有关指标。通常是在连于多路水处理阀的进、出水管路上安装检测装置。其存在不足:一是受多路水处理阀体内腔流道结构和连接位置的限制,安装连接检测装置和进行测试操作十分不便;二是在进、出水管路上安装检测装置需要增加多组连接部件,明显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检测孔的多路水处理阀,旨在实现安装水处理检测装置和测试操作方便,以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带有检测孔的多路水处理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阀体的进水孔或/和出水孔上连通有检测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发明可以在阀体的进水孔上连通有检测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发明也可以在阀体的出水孔上连通有检测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发明还可以在阀体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上分别连通有检测孔。
本发明通过采取上述结构,工作时,将所述阀体进水孔或/和出水孔上的检测孔通过测试水管与水处理监控装置相接,可分别实现将阀体进、出水孔处采样水质的压力、硬度和温度等有关测试信息,直接传输至水处理监控装置检测显示,供操作人员及时控制多路水处理阀进行不同的工作调整。在阀体上直接安装水处理监控装置和进行检测操作方便快捷,明显地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安装连接的部件,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向阀体检测孔2的阶梯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与水处理罐安装连接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3所示。这种带有检测孔的多路水处理阀,工作中,根据不同水处理工作中采样水质检测位置的要求,可以在阀体的进水孔1上连通有检测孔2;也可以在阀体的出水孔3上连通有检测孔2;还可以在阀体的进水孔1和出水孔3上分别连通有检测孔2(图1、图2所示);又可以在阀体的进水孔1或出水孔3上分别连通有两至三个检测孔2(图中未示出)。
使用时,本发明安装连于水处理罐的上端(图3所示),将阀体进、出水孔1、3上的检测孔2分别通过测试水管与连于阀体上的水处理监控装置相接。
工作时,外界待处理水通过阀体进水孔1从阀体内腔水流道进入水处理罐内,经滤料过滤从阀体出水孔3向外输出过滤水(图3中箭头方向所示)。当水处理罐内存积的杂质污物堵塞滤料,使通过进水孔1进入的外界待处理水的压力值,高于从出水孔3向外输出过滤水的压力值,此时通过进、出水孔1、3上的检测孔2连接的测试水管(参考图3所示),分别将进、出水孔1、3处采样水质的压力值传输至水处理监控装置检测。当水处理监控装置显示的进、出水压力差值达到限定控制值时,操作人员即可调整控制多路水处理阀对罐内滤料进行再生清洗工作,以排除罐内存积的杂质污物。
当通过水处理监控装置显示阀体出水孔3输出过滤水质硬度指标达到限定控制值时,即可操作多路水处理阀对罐内滤料进行再生清洗工作,以降低水质的硬度。
当水处理监控装置显示通过阀体进水孔1进入的外界待处理水温度值达到限定温度控制值时,可及时调整外界待处理水的进水温度。
本发明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所,可用于不同规格型号的单阀芯、多阀芯的多路水处理阀与水处理监控装置的安装连接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其它技术特征,还可以做出若干种基本相同方式的变型或改进,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和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些变化应当视为等同特征,均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口市海丰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龙口市海丰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17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