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磷矿正反浮选脱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1669.1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1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贤敏;袁耀瑜;杨荣宝;张贵;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三明鑫疆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7/00 | 分类号: | B03B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矿 正反 浮选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选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胶磷矿浮选脱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胶磷矿是我国磷矿石的主要来源,具有储量大、品位低、嵌布粒度细、形态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大多数胶磷矿都需要使用选矿方法对原矿石进行加工。
浮选法是胶磷矿选矿的一种重要方法,国内的磷矿浮选厂在浮选胶磷矿时,主要有单一正浮选流程、单一反浮选流程、正—反浮选流程、反—正浮选流程和双反浮选流程等,都采用的是破碎—磨矿—分级—浮选的工艺流程。
很多胶磷矿中原生细泥含量较大,矿石中脉石矿物与磷矿物结合致密,需要很细的磨矿,才能使矿物达到单体解离,磨矿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次生细泥。所以进入浮选流程的磷矿石细泥含量较大,无论采取哪种浮选流程,都会使浮选药剂消耗量增大,回收率和精矿品位也要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胶磷矿正反浮选脱泥工艺,可以降低胶磷矿中原生细泥和次生细泥对浮选过程的影响,并提高浮选回收率和精矿品位、降低药剂消耗量、提高浮选设备使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胶磷矿脱泥浮选工艺按以下步骤进行:
1、胶磷矿原矿在破碎之后磨矿之前,先进入洗矿机中进行擦洗,将原矿按颗粒粒度的不同,分为粗粒级和细粒级两部分;
1.1、粗粒级部分(大于0.038毫米)在通过洗矿机之后,进入磨矿分级流程;
1.2、细粒级部分(小于0.038毫米)为通过洗矿机后脱除的细泥,是洗矿机脱泥产生的尾矿;
2、粗粒级部分矿浆在进入磨矿分级之后浮选之前,还要进入水力旋流器,进行一次脱泥;
2.1、沉砂部分(大于0.038毫米;小于0.074毫米占83.44%)在通过水力旋流器之后,进入正反浮选流程,得到浮选精矿和浮选尾矿;
2.2、溢流部分(大于0.038毫米)为通过水力旋流器后,脱除的细泥,是水力旋流器脱泥产生的尾矿;
3、浮选精矿经过浓缩、过滤得成品磷精矿和精矿回水;洗矿机脱泥尾矿、水力旋流器脱泥尾矿和浮选尾矿经过浓缩、过滤得磷尾矿和尾矿回水,精矿回水和尾矿回水再进行循环利用,回到洗矿机中或浮选厂各回水用水点。
本发明的生产工艺进一步说明:胶磷矿原矿在经过破碎之后,先进入洗矿机中进行擦洗,将原矿按颗粒粒度的不同,分为粗粒级和细粒级两部分。粗粒级部分(大于0.038毫米)在通过洗矿机之后,进入磨矿分级流程;细粒级部分(小于0.038毫米)为通过洗矿机后脱除的细泥,是洗矿机脱泥后产生的尾矿。
粗粒级部分矿浆进行粗磨矿,产品为-3毫米。然后进入水力旋流器分级,溢流部分进入另一水力旋流器进行脱泥,沉砂进行细磨,磨矿产品再进入水力旋流器分级,形成磨矿分级闭路。
脱泥水力旋流器将分级水力旋流器的溢流,按照矿浆中的矿石按矿粒在水中沉降速度的不同,分为沉砂部分(大于0.038毫米;小于0.074毫米占83.44%)和溢流部分(小于0.038毫米)两部分。脱泥沉砂部分经过正反浮选流程之后,得到浮选精矿和浮选尾矿。脱泥溢流部分(大于0.038毫米)为通过水力旋流器后,脱除的细泥,是水力旋流器脱泥产生的尾矿。
浮选精矿经过浓缩、过滤得成品磷精矿和精矿回水;洗矿机脱泥尾矿、水力旋流器脱泥尾矿和浮选尾矿经过浓缩、过滤得磷尾矿和尾矿回水。精矿回水和尾矿回水再进行循环利用,回到洗矿机中或浮选厂各回水用水点。
本发明的胶磷矿正反浮选脱泥工艺与一般浮选工艺不同,采用了洗矿机脱泥和水力旋流器两次脱泥,减少了原生矿泥和次生矿泥进入浮选流程。可以提高浮选回收率和精矿品位、降低药剂消耗量、提高浮选设备使用效率。精矿回水和尾矿回水还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回到洗矿机擦洗的流程中,做到了废水零排放,减少了选矿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图1是本发明的胶磷矿正反浮选脱泥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胶磷矿正反浮选脱泥工艺原矿性质如下:
胶磷矿原矿化学成分及各种成分含量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三明鑫疆矿业有限公司,未经云南三明鑫疆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16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