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1536.4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8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符太军;王冠;汪继斌;王霞;何清;马晓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00 | 分类号: | B62D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型汽车 转向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重型汽车零部件,尤其是一种中重型汽车转向机的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中重型卡车由于载荷较大,部分运输路况非常恶劣,对于底盘结构件的设计以及在车架上的固定方式和连接强度要求很高。转向机作为车辆负责转向的驱动机构是车辆上一种非常重要的零部件,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因此转向机在车辆上的安装固定首先要保证连接可靠性,同时又要求尽量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强度高、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的中重型卡车转向机固定支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包括与车架装配面固定的后板、与转向机装配面固定的前板,前板和后板之间通过两并置的左、右板连接,右板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板右端和后板右端,左板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板左端内侧和后板左端,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围成的环形体内表面设置环形肋。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所述伸出的前板左端和左板之间设置三角肋。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所述前板设置有四个安装孔,其中两个位于前板左端角部,另外两个位于前板中部上下边处。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所述前板安装孔周围有凸台,且这些凸台连接形成凸台带。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上下方向上,所述后板左端较后端宽,后板上边平直,下边从左到右由平直段、上倾段和平直段顺次连接,后板设置有六个安装孔,其中四个位于后板角部,另外两个位于后板中部上下边处。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所述后板安装孔周围有凸台。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所述前板中部通透。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所述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的连接处圆弧过渡。
上述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整个固定支架铸造成型。
转向机和车架分别通过本发明的前板和后板转配,前板和后板通过左右板连接,构成了近似方形筒状的高强度结构,另外,筒状内还设有环形肋,进一步提高了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以确保此转向机的固定可靠性。另外,本发明的零部件数量少、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可以有效减少车辆的装配效率,适合于各种卡车车辆,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牢固可靠、实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后视图。
图中:1左板,2前板,3右板,4后板,5环形肋,6三角肋, 8凸台带,9安装孔,10安装孔,11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包括与车架装配面固定的后板4、与转向机装配面固定的前板2,前板和后板之间通过两并置的左板1和右板3连接,右板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板右端和后板右端,左板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板左端内侧和后板左端,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围成的环形体内表面设置环形肋5。
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支架的强度,所述伸出的前板左端和左板之间设置三角肋6。
具体地,所述前板设置有四个安装孔9,其中两个位于前板左端角部,另外两个位于前板中部上下边处。
为了保证装配时零件间接触良好以保证螺栓良好的对中,避免螺栓承受不应有的弯矩应力,所述前板安装孔周围有凸台,且这些凸台连接形成凸台带8。
具体地,上下方向上,所述后板左端较后端宽,后板上边平直,下边从左到右由平直段、上倾段和平直段顺次连接,后板设置有六个安装孔10,其中四个位于后板角部,另外两个位于后板中部上下边处。
为了保证装配时零件间接触良好以保证螺栓良好的对中,避免螺栓承受不应有的弯矩应力,所述后板安装孔周围有凸台11。
为了降低固定支架的重量,所述前板中部挖空通透。
作为工艺要求,所述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的连接处圆弧过渡。为了获得更好的整体强度,整个固定支架铸造成型。
制造时,该固定支架采用球墨铸铁进行浇铸毛胚,然后进行精加工,使用时,通过六组螺栓将该支架固定在车架纵梁上,然后将转向机固定在该固定支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15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