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榆黄菇的种植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49886.7 申请日: 2012-05-15
公开(公告)号: CN103416213A 公开(公告)日: 2013-12-04
发明(设计)人: 杨应林 申请(专利权)人: 杨应林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C05G3/00
代理公司: 广州天河互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4 代理人: 鲍子玉
地址: 651100 云南省***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榆黄菇 种植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及榆黄菇的种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出菇率高、种植范围广的榆黄菇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榆黄菇,别名金顶侧耳,它是东北区著名的野生食用菌,据分析,子实体干物质含粗蛋白25~30%,粗脂肪2~2.2%,碳水化合物51~63%,粗纤维2.8~4%,灰分3.7~5.1%,含多种安基酸,含有多糖类,类固醇,酯类、脂肪类化合物质,均有生理活性,具有较好的的降血脂,降胆固醇平喘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榆黄菇为典型的中温偏高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在6~36℃之间,最适合23~27℃温度,温度越低生长越慢,高于28℃生长会变慢,且不健壮,菌丝不耐高温,超过40℃短时间内即可死亡,有资料显示低温可在零下30℃可菌丝存活,子实体发育温度在12~30℃,最适合18~26℃之间,培养料水份含量在60~70%之间,少于50%,或高于80%,菌丝生长将受阻。菌丝生长要求的湿度不太明显,但出菇湿度应控制在80~90%之间,菌丝生长不需光线,子实体生长就需要适当的散射光,光线直照子实体,且菇会成黄红色,没有光线,黑暗菇房菇就成白色,恰当的散射光,菇即为一种鲜艳的金黄色。榆黄菇为好气性菌类,通风透气不好,在出菇期会增加菇房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高,会形成菇房有死菇和奇型菇出现,进入菇房会闻到一股闷鼻味。榆黄菇喜偏酸性生长环境,菌丝在pH值3~9之间都能生长,pH值过高或过低初生菌丝都比较弱生长慢。

目前,种植榆黄菇的方法经过取母种、获取栽培种、选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以及出菇几个步骤,可出菇3~4潮,前1~2次70%出菇率,第3次到第4次的出菇率可为100%,第4次以后榆黄菇的质量大大降低。

因此,发明一种出菇率高、种植范围广的榆黄菇的种植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出菇率高、种植范围广的榆黄菇的种植方法。

一种榆黄菇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母种的获取:取榆黄菇在混合液中进行培养得到母种,混合液包括马铃薯、水、麦麸、庶糖以及琼脂;

(2)栽培种的获取:将母种在接种箱或者接种室中进行接种,在培养料中培养后得到栽培种;

(3)选配料:选用农作物的桔杆、各种没有刺鼻味的杂木屑、植物蛋白或者肥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作为配料;

(4)拌料:将选作配料的混合物加水搅拌均匀,得到培养料;

(5)装袋灭菌:将培养料采用人工或者机械方式进行装袋,得到榆黄菇菌袋,将榆黄菇菌袋进行灭菌;

(6)接种:将榆黄菇菌袋放入接种室内进行接种;

(7)第一阶段出菇:接种后的榆黄菇菌袋出菇3~4次;

(8)第一脱袋覆土:将第一阶段出菇3次的榆黄菇菌袋进行脱袋,再经双层码齐、挤紧、室内埋土;

(9)第二阶段出菇:埋土后的榆黄菇菌第二阶段出菇。或者(7)第二脱袋覆土:将经过接种的榆黄菇菌袋脱袋后,再经挤紧、单层,室外埋土;

(8)出菇:埋土后的榆黄菇菌出菇。

优选的,混合液包括马铃薯200克、水1000毫升、麦麸20克、庶糖10克以及琼脂15~20克。

优选的,栽培种的获取中的培养料为苦乔仔12公斤、细阔叶木屑3公斤、麦麸2公斤以及石灰1两或者阔叶木屑80%、麦麸玉米面各10%、加糖、石膏粉总1%。

优选的,配料为木屑70%、包谷芯20%、草粉5%、包谷面5%、普钙1%以及石灰1.5%或者棉仔壳30%、花生壳20%、米糠10%、麦麸10%、木屑30%、石灰1%以及白糖1%。

优选的,装袋灭菌中的灭菌具体为将装好袋的袋子在蒸料灶中进行常压下100℃灭菌10~13个小时。

优选的,装袋过程中的袋子为23.5㎝宽、45㎝长的聚乙稀袋子装袋。

优选的,接种过程为将榆黄菇菌袋在接种室冷确后,在常温(20℃左右)下无菌空间消毒后接种。

优选的,第一阶段出菇为菌丝将长满榆黄菇菌袋,整个榆黄菇菌袋就形成一个白色的、实实的、捏不软的出菇榆黄菇菌袋,榆黄菇采完一次后,消除培养料面死菇老根,停止喷水3天,待榆黄菇菌丝恢复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出菇管理。

优选的,室内埋土过程中土质含沙量低、土厚2㎝、pH值为5~8。

优选的,室外埋土过程中土质不含沙石、土厚2~5㎝、pH值为5~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应林,未经杨应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98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