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珍珠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7421.8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1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单胜道;王志荣;宋成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沼气太阳能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珍珠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珍珠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采捕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每年淡水珍珠产量达到1000余吨,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珍珠在养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一是水中的浮游生物数量,珍珠以浮游生物为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浮游生物越多,珍珠生长也越迅速,养殖户为此经常向水中投放化肥或者常规有机肥;二是珍珠蚌(育珠蚌)的病害率,珍珠在养殖过程中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而发病死亡。
上述的施肥方法中,投加化肥会破坏水体生态环境,使池水水质变差不利于养殖珍珠,因此养殖户通常每隔10来天就要更换一次池水,而排放出去的废水会污染其它水源,且增大了农民买化肥的经济负担;而常规的有机肥养殖技术,主要是将动物粪便直接施肥,这种养殖技术的缺点是动物粪便会携带病原菌,引起珍珠蚌病变,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沼气工程的迅猛发展,沼气发酵后的残余液沼液也越来越丰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回收利用,将给水体带来环境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加快育珠蚌生长速度,降低育珠蚌发病和死亡率的珍珠养殖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珍珠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取一个排灌方便的育珠池塘,在吊养育珠蚌前15~20天,排除水分,清除周边水草和埂边旱草后,用生石灰对干塘进行消毒,曝晒3~5天后,加满新鲜水,水深1.5~2.5米,所述的新鲜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二步,选取6~8cm的育珠蚌,按照800-1200只/667m2的密度吊养,吊养深度为20~60cm;
第三步,将沼液与发酵后的鸭粪混合后施肥,沼液与发酵后的鸭粪的质量配比为3:1~7:1,其中沼液的用量为:在每年的3-12月,每667m2的水面沼液用量为100-200kg/天,1-2月停止施肥,施肥时沿水域四周使沼液与发酵后的鸭粪缓缓溶入水中;
该育珠蚌养殖期限为2年。
沼气池的沼液和鸭粪的发酵都是厌氧过程,沼液和发酵后的鸭粪都是厌氧处理的产物,基本不携带病原体。
沼气发酵不仅是一个生产沼气能源的过程,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沼液作为一种有机肥料,沼液中含有有机酸、B族维生素、铵盐和抗生素等物质可以防止病害,降低珍珠蚌的死亡率。沼液中还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各类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十分有利于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生长。
鸭粪发酵后可杀害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可提高粪便营养成份的利用率。通常让鸭粪自然堆积发酵5-6个月;另外,可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鸭粪,不仅能加快发酵过程,缩短发酵时间,防止浪费提高粪便的营养价值。
作为优选,第一步按每667m2用0.5-1kg生石灰消毒。生石灰量过少,消毒不彻底,珍珠在养殖过程中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而死亡;育珠池塘在冬季干塘时,撒入生石灰,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目的是第二年育珠池塘养殖珍珠时减少疾病的发生;干塘之后,再放水入塘,此时生石灰早已变成熟石灰了,又被满塘的水极大地稀释,然后再放入育珠蚌,对于育珠蚌已不构成威胁了,同时又能降低育珠蚌发病和死亡率。
作为优选,育珠池塘的面积为667-66700m2。
作为优选,第二步按照800-1200只/667m2的密度笼养或网箱吊养。
作为优选,第二步按照1000只/667m2的密度培育育珠蚌。
作为优选,第三步按月份不同沼液的用量为:3-5月静水水面每667m2的用量为150kg/天,6-8月每667m2的用量为100kg/天,9-12月每667m2的用量为200kg/天,1-2月停止施肥。
春季珍珠蚌生长迅速,开始投放肥料;夏季气温高,为防止有机肥在水中部分发酵,消耗水中的氧气,施肥量降低。秋季和初冬为了珍珠蚌有足够的饵料越冬,增大施肥量。
作为优选,第三步施肥过程中,水体的pH保持在7~8,COD值为1-50mg/l,氨氮浓度为0.1-2mg/l,溶解氧浓度为5mg/L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沼气太阳能科学研究所,未经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沼气太阳能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74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