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穿孔和腔内共振系统的组合吸声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6634.9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6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焦其金;陶建成;邱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G10K11/1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穿孔 共振 系统 组合 吸声 结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吸声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微穿孔和腔内共振系统的组合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通过调节腔内共振系统的参数(如平板质量、力阻、弹簧劲度系数)、微穿孔板的参数(孔径、板厚、穿孔率)和空腔深度,可实现较宽频带的良好吸声。
二、背景技术
微穿孔吸声结构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它是一种低声质量、高声阻的新型吸声结构。与传统吸声材料相比,微穿孔吸声结构构造简单、重量较轻,适于不同的气流温度和气流速度的声传播管道。微穿孔板的穿孔率很低、表面光洁、不受材料限制、无污染、对气流阻力小、气流再生噪声低,适应于较高气流的情况。处理低频段吸声时,传统微穿孔吸声结构需要较大的背腔深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空间限制。因此需要扩大吸声频率范围并降低吸声结构的尺寸。为了改善穿孔板吸声结构的低频吸声特性,Zhou等(Zhou Hong,Li Bo,Huang Guangsu,He Jia,A novel composite sound absorber with recycled rubber particle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7,Vol 304,400-406.)通过在穿孔板吸声结构背腔内加入PU泡沫和橡胶粉末改善穿孔板吸声结构的低频吸声,但低频吸声性能的改善有限。CN1805005公开了一种微穿孔吸声结构,该吸声结构形成网孔和颗粒之间的微小孔隙,省却了微穿孔板所需钻孔工艺,具有采用一个或多个吸声层结构单元组合的灵活性,适应各种宽频带尤其是低频吸声要求。CN101373591公开了一种多孔材料低频吸声结构,包括底端开口的外壳和安装于外壳靠底部的内壁上的多孔吸声板,并由一透声层封住外壳底端的开口,该结构用于流体中,特别是在液体中吸收声音。CN101916562A公开了一种释压法主被动混合双层吸声系统,该系统为基于释压法的主被动混合吸声结构,通过讲误差传声器置入两层多孔吸声材料之间以及分别优化各层的厚度,实现了采用较薄吸声材料在较宽频带内获得较好的吸声效果。本发明提出由微穿孔和腔内共振系统构成的组合吸声结构,其中通过调节腔内共振系统的参数(平板质量、力阻、弹簧劲度系数)增加系统的低频吸声特性,通过调节微穿孔板的参数(孔径、板厚、穿孔率)和空腔深度优化系统的中高频吸声性能,从而可在较宽频带获得较好的吸声效果;与传统的微穿孔板和吸声材料相比,和现有的相关专利公开的吸声材料、系统和结构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清洁无污染,低频吸声特性明显。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微穿孔和腔内共振系统的组合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利用腔内共振系统对低频段的良好吸声性能,将腔内共振系统与微穿孔板构成组合吸声结构,使得有效吸声频段拓宽,低频吸声特性明显。与传统的微穿孔板、吸声材料和有源吸声结构相比,本发明无能耗、结构简单,清洁无污染,低频吸声特性明显。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如附图1所示:
A)将由平板、阻尼器和弹簧组成的腔内共振吸声系统安装于背壁上,微穿孔板与平板保持一定距离,置于平板正前方,侧壁、平板、微穿孔板形成空腔,侧壁、背壁分别用来固定微穿孔板和腔内共振吸声结构;
B)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Km=n(2πfn)2Mm,式中,Km表示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n表示弹簧数目,fn表示腔内共振吸声系统的共振频率,Mm=ρSS表示平板质量(ρS为平板面密度、S为平板面积即结构横截面积);实际应用中平板面密度ρS尽量小,考虑到实际材料,可取0.1~0.2kg/m2;平板质量Mm确定后,由平板质量Mm和共振频率fn计算出所需弹簧的劲度系数Km,阻尼器的力阻值大小Rm=ρ0c0S;
C)空腔深度一般取30~80mm,微穿孔板孔径一般取0.05~2mm,微穿孔板的厚度一般取0.05~2mm,具体取值根据实际需要吸声的频段可进一步优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腔内共振系统的参数(平板质量、力阻、弹簧劲度系数)、微穿孔板的参数(孔径、板厚、穿孔率)和空腔深度,可实现较宽频带吸声。
四、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6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缸连接螺栓的冷成型模具及其冷成型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头孢西丁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