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波辐射制备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6011.1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3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米杰;鲍卫仁;常丽萍;尚素丽;樊惠玲;上官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K1/20 | 分类号: | C10K1/20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波 辐射 制备 高温 煤气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煤气脱硫净化是煤炭洁净转化与利用中必需的关键技术,是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技术。按照我国的能源赋予特点,煤制气将日益凸显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然而,气化后煤气中有害物质H2S的存在不仅腐蚀设备、使催化剂中毒,排放到大气后,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脱除。
在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等发电技术及合成油、醇醚燃料的煤基多联产新工艺中,中高温煤气脱硫方法因显著提高了煤炭洁净转化的利用效率及其热效率,成为这些新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对于我国的能源战略更有其特别的重要意义。
中高温煤气脱硫剂是先由固相法、沉淀法、干混法、浸渍法、熔融法等方法制备出脱硫剂活性组分前驱体,然后在350~800℃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热解和聚合反应,形成脱硫剂活性组分,最后与粘结剂、造孔剂和其他助剂混合,经高温焙烧制成脱硫剂。前期活性组分前驱体的制备是制备脱硫剂过程中必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活性组分结构的晶化度和有序性均匀分布高低对高性能脱硫剂的制备具有决定作用。在后期焙烧过程中,脱硫剂的结构与制备过程中体系形成的活性组分性质和含量、粘结剂、造孔剂和其他助剂的结构有关,活性组分的晶体结构会发生进一步的改变,直接影响脱硫剂的使用性能。均匀分布活性组分的含量愈高,愈有利于提高脱硫剂的使用性能。
中高温煤气脱硫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可再生的脱硫剂,不仅要求脱硫剂脱硫活性和硫容量高、反应速度快,而且要求稳定性和耐磨性好,能够满足成百上千次循环使用。但目前研发的高温煤气脱硫剂在使用过程中,尤其经过反复高温硫化—再生循环过程,脱硫活性组分容易聚集长大,导致脱硫性能和机械强度下降。
性能优良的脱硫剂应具有这样的特征:1)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均匀分布,反应空间分布得当,能防止硫化或再生强放热引起局部烧结;2)形成的固体产物较好地占据合理的空间,整个结构不因体积涨大遭到破坏;3)反应物和产物气体在孔道内能随意出入,反应通道保持通畅。因此,选择合理的脱硫剂制备方法,使活性组分最大程度地在烧结体上保持均匀小尺度的微细晶粒,实现织构优化,是提高中高温煤气脱硫剂脱硫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微波辐射在化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将微波辐射用于催化材料领域并取得了一些令人关注的成果。CN 101693162A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波辐射下的活性炭对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方法。该发明利用微波的选择性加热性能,结合炭对SO2和NOx的还原能力,大大提高了同时脱硫、脱硝的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的脱硫率和90%以上的脱硝率。CN 101250458A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波催化的煤炭脱硫方法,在微波的作用下发生热脱硫反应,该技术有着良好的脱硫效率,操作简便。CN 101870885A也公开了一种微波驱动的石油脱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微波辐射制备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方法。
本发明利用微波辐射制备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方法是以乙酸锌与草酸为主要原料,添加粘结剂和造孔剂,利用微波固相合成制备脱硫剂。其具体方法为:
1)将乙酸锌与草酸按1:1~1:2的摩尔比混合,再添加占乙酸锌与草酸混合物质量30~50wt%的高岭土作为粘结剂,混合后放入球磨机中研磨2~6小时,经固相化学反应制备成脱硫剂前驱体;
2)在脱硫剂前驱体中加入占脱硫剂前驱体质量5~10wt%的可溶性淀粉造孔剂,加水捏合、静置,挤条或压片成型;
3)将成型脱硫剂在频率2450MHZ、功率500~900W的微波条件下,500~750℃焙烧1~4小时,制成中高温煤气脱硫剂。
其中,所述球磨机的研磨转速为200~500r/min。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脱硫剂的主要活性组分是50~70wt%的氧化锌和30~50wt%的高岭土,主要应用于中高温煤气净化领域作为干法硫化氢脱硫剂,脱硫温度450~600℃。
利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单次硫容在25%以上,经过十次硫化/再生循环使用,硫容仍保持在20%以上,且在循环十次后仍然保持较高的机械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0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