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三聚氰胺快速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5529.3 | 申请日: | 201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6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邓豪华;刘爱林;洪磊;王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29 | 分类号: | G01N21/29;G01N21/33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显色 探针 三聚 快速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三聚氰胺快速含量测定方法,属于分析化学和纳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纳米粒子由于其易于制备和生物功能化、优良的生物稳定性和独特的光谱特性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带位于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区,并受纳米聚集体的形貌的影响。典型的胶体纳米金粒子为酒红色,而它们的聚集体则呈现紫色或蓝色,这是由于纳米金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带向长波长移动所致。基于这一原理的方法可用于细胞、蛋白质、DNA、金属离子等各种分析物的检测。
三聚氰胺(1,3,5-三嗪-2,4,6-三胺,C3H6N6)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由于其氮含量高(66.6%)、成本低,三聚氰胺常被非法添加入食物中,以在传统的凯氏或杜马斯法测定中产生蛋白质含量高的假象。长期膳食摄入过量三聚氰胺可导致婴儿和宠物的肾功能衰竭和死亡。因此,需要建立可以提供现场实时检测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可靠和高灵敏度方法。目前,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串联质谱法(MS/ MS)、毛细管电泳法(CE)、化学发光法(CL)、红外光谱法(IR)、拉曼光谱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核磁共振法(NMR)等。然而,这些方法由于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相对费时。此外,这些分析技术需要昂贵和先进的检测仪器,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操作,因此难以广泛应用。
近来,1-(2-巯基)-1,3,5-三嗪-2,4,6-三酮、冠醚、3 -巯基-1-丙烷磺酸钠、核黄素、半胱胺、单链寡核苷酸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均被作为显色探针用于原料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这些方法大多表现出相当高的灵敏度,但金纳米粒子复杂的修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在金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中比色法检测三聚氰胺的技术也有报道,但非常费时。使用未改性的金纳米粒子(实际上为柠檬酸覆盖的金纳米粒子)作为显色探针已建立了更简单的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但均灵敏度欠佳。
本发明直接以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的裸纳米金作为显色探针,所得到的裸纳米金表面吸附有AuCl4-/AuCl2-离子(文献:A. Kumar, S. Mandal, P.R. Selvakannan, R. Pasricha, A. B. Mandale, and M. Sast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rface-Bound Alkylamines and Gold Nanoparticles, Langmuir 2003, 19, 6277-6282),利用三聚氰胺的环外氨基与裸纳米金表面吸附的AuCl4-/AuCl2-离子的静电作用与共价作用,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三聚氰胺检测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的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三聚氰胺检测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以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三聚氰胺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利用三聚氰胺的环外氨基与裸纳米金表面吸附的AuCl4-/AuCl2-离子的作用,导致纳米金聚集而表现出溶液颜色和紫外吸收光谱特征的变化,来测定三聚氰胺浓度。
所述的以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三聚氰胺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利用目视观察溶液颜色特征以判断三聚氰胺的浓度。
所述的以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三聚氰胺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吸光度比值A650/A518以判断三聚氰胺的浓度。
所述的以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三聚氰胺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所使用的裸纳米金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的方法制备,将500 μL浓度为 0.1 g/L 氯金酸水溶液用39.5毫升的水稀释,在剧烈搅拌下加入0.8毫升浓度为0.1 g/L的硼氢化钠水溶液,反应溶液颜色从浅黄色变成酒红色,暗处继续快速搅拌而形成裸纳米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未经福建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55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钢表面氧化层中二氧化硅的测定方法
- 下一篇:钢筋桁架焊接力学性能试验用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