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141551.0 | 申请日: | 2012-05-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9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华 |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14;A23K1/175;A23K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37006 山西省大同市***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育肥 绵羊 黄脂病 饲料添加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饲料添加剂领域,具体是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
背景技术
绵羊黄脂病是近两年在高精料育肥绵羊群体中发生的一种疾病,该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精神痿顿、呆立不动、食欲不振,甚至食欲消失,此时剖检的病羊全身脂肪黄染,皮下脂肪呈鲜艳的黄色,肾脂、心包周围脂肪、大网膜脂肪、肝脏上的脂肪均成淡黄红色,胆囊肿大、肺腑和肝脏颜色呈暗红色,且质地脆软,脾肿大,大小约相当于正常脾脏的2-3倍,瘤胃壁变薄、有溃疡面。这种病羊持续3-15日后死亡。经调查发现,凡发生该病的羊场均为育肥羊场所,且育肥羊饲料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玉米和米糠为主,基本没有或很少有粗饲料。该病症状与猪黄膘病的症状非常相似,一旦发病,治愈率极低,养殖户损失惨重。
到目前为止,利用饲料添加剂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方法在公开的技术资料中未曾见过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其配方合理,成本合算,原材料来源广泛,预防效果明显。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配比制成:
黄柏100-200份、大黄50-150份、芒硝25-75份、山楂50-150份、炒卖芽50-150份、纳米硒50-150份、VE粉100-200份、VC粉50-120份、酵母活干菌10-50份、沸石粉75-180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配比制成:
黄柏130-180份、大黄80-120份、芒硝40-60份、山楂75-125份、炒卖芽75-120份、纳米硒75-125份、VE粉130-170份、VC粉60-100份、酵母活干菌20-40份、沸石粉100-150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最佳方案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配比制成:
黄柏150份、大黄100份、芒硝50份、山楂100份、炒卖芽100份、纳米硒110份、VE粉150份、VC粉80份、酵母活干菌30份、沸石粉130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由黄柏、大黄、芒硝、山楂、炒卖芽、纳米硒、VE粉、VC粉、酵母活干菌、沸石粉组成,其中,黄柏、大黄、芒硝、山楂、炒卖芽中草药组方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消食化滞、健脾开胃、利尿、抗溃疡等功效,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纳米硒、VE粉能有效防止玉米、米糠、亚麻饼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并补充机体应抗氧化作用消耗掉的硒和VE,使机体保持良好的抗氧化功能;VC粉具有解毒和抗氧化作用;酵母活干菌可调节胃瘤微生态,促进消化功能;沸石粉含有多种绵羊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助消化、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的作用。
本发明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高育肥绵羊机体解毒功能、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抗应激能力和抗溃疡能力,可有效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配比制成:
黄柏100份、大黄50份、芒硝25份、山楂50份、炒卖芽50份、纳米硒150份、VE粉200份、VC粉120份、酵母活干菌50份、沸石粉180份。
上述组份中,黄柏、大黄、山楂阴凉干燥后粉碎至80目,并与其它组份称量混合均匀后备用。将准备好的添加剂混合在饲料中,按每只育肥绵羊每次10克,每10天喂1次,连续喂2次。
本发明实验前在同一育肥羊场随机选择400只羊进行实验,400只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200只,两组采用同样的饲料及管理,实验结果如下:
经过3个月的跟踪观察,实验组在饲料中添加预防育肥绵羊黄脂病的饲料添加剂后,实验组200只羊没有黄脂病发生,而对照组200只羊中有3例患有黄脂病,实验组绵羊黄脂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华,未经张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15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输液泵技术
- 下一篇:一种3-氨基-2-氰基-6-溴吡嗪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