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痛风的非布索坦渗透泵控释片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0676.1 | 申请日: | 2012-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1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蔡铮;刘中秋;龚耘;张嘉杰;万山河;罗辉;黄娟;雷晓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36 | 分类号: | A61K9/36;A61K9/22;A61K31/426;A61K47/38;A61K47/02;A61P1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44244 | 代理人: | 胡济元 |
地址: | 5105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痛风 非布索坦 渗透 控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非布索坦化合物的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痛风病的治疗痛风的非布索坦渗透泵控释片。
背景技术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引起血尿酸增高所致的关节病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组织中就会产生痛风石,对关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关节畸形或功能障碍。痛风最大的危害是有可能引起肾损害,严重者会死于肾衰竭。痛风以前发病率较低,被称为“富贵病”,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率直线上升,目前与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差无几。据统计,痛风在我国不少大城市的成年男性中发病率已接近30%。抗痛风药现有品种不多,临床治疗主要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磺吡酮)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为主,这些药物在治疗上都有缺陷,疗效差、副作用大成为其临床应用的瓶颈。因此,新型抗痛风药物是近年来全球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非布索坦(Febuxostat)的化学名为2-[3-氰基-4-异丁氧基苯基]-4-甲基噻唑-5-甲酸,结构式如下式(Ⅰ)所示,它为一种全新的高效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尿酸过高的痛风。2009年2月,FDA批准了日本武田制药北美公司的非布索坦(商品名Uloric),这是近40年来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与目前抗痛风的标准治疗药物别嘌呤醇相比,非布索坦优势明显:前者只对还原性的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而非布索坦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还原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故其降尿酸作用更强大,且由于不涉及嘌呤与嘧啶的代谢,而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一般达半年以上)服药,治疗期间停药或体内药物浓度较低都有可能引起血中尿酸再度升高,从而导致痛风复发。如果能保证患者血液中药物浓度平稳、持久,将十分有利于尿酸的控制,甚至有可能缩短治疗周期。渗透泵控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制剂手段,能使制剂在体内以零级动力学特征释放药物,从而可长时间维持患者血中药物在治疗浓度范围内。由于渗透泵控释制剂是以渗透压为释药动力,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pH值、食物、胃排空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相关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服控释制剂。目前,非布索坦在临床应用的只有普通片剂(规格为40mg与80mg),治疗痛风的非布索坦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对于改善该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渗透泵的基本结构是先将药物与适宜辅料压制成片芯,外包一层半透性的聚合物衣膜,用激光在衣膜上开个一释药小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因渗透压活性物质使膜内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从而使水分继续进入膜内,药物溶液从小孔泵出,这样就使药物以恒定的速率释放到片外。此法制得的渗透泵片缺点在于激光打孔有可能将膜灼烧或使孔径不一,且口服后孔道易在胃肠道被堵塞而导致无规则释药。近年来,多采用在成膜材料中加入致孔剂(水溶性物质),改善膜的通透性,制成微孔型渗透泵片,避免了上述问题,也简化了制备工艺,更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故拟制备非布索坦微孔型渗透泵控释片。
尽管已有一些关于其他药物微孔型渗透泵片的研究报道,但不同的药物,由于理化性质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渗透压活性物质、致孔剂、增塑剂等辅料及用量,故非布索坦微孔型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只有采用特定的技术方案才能实现非布索坦以零级速度持续释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痛风的非布索坦渗透泵控释片,该渗透泵控释片可平稳、持久释药,符合治疗痛风对血液中药物浓度的要求。
本发明解决以上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治疗痛风的非布索坦渗透泵控释片,该渗透泵控释片包括片芯与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片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非布索坦10~40%,渗透压活性物质30~60%,碱性物质4~20%,填充剂0~30%,黏合剂1~5%,润滑剂0.2~2%;所述的包衣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醋酸纤维素40~70%,聚乙二醇400 20~40%,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0~20%;其中,
所述的渗透压活性物质为乳糖、葡萄糖、甘露醇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碱性物质为碳酸钠或氢氧化钠;
所述的填充剂为微晶纤维素、预交化淀粉或糊精;
所述的黏合剂为羟丙甲纤维素、聚维酮或淀粉;
所述的润滑剂为硬酯酸镁、微粉硅胶和滑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06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