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压力容器非金属能量油蒸汽发生方法及发生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8958.8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1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程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洪亮 |
主分类号: | F22B3/02 | 分类号: | F22B3/02;F22B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6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容器 非金属 能量 蒸汽 发生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发生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无压力容器非金属能量油蒸汽发生方法及发生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蒸汽发生装置有燃气锅炉、燃油锅炉、燃煤锅炉、水煤浆锅炉、电锅炉,这种装置结构复杂,都必须储存水加热蒸发,能耗高、效率低,且都属于压力容器,其锅筒和其他部件均需承受很大的内压力。压力容器由于密封、承压及介质等原因,容易产生爆炸、燃烧起火而危及人员、设备和财产的安全及污染环境的事故,不安全,危险性大,环境污染大,而且由于受水的性质决定,无法提高蒸汽温度,投资大,加热时间长,能源消耗量大,水的用量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压力容器非金属能量油蒸汽发生方法及发生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压力容器非金属能量油蒸汽发生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在油缸内经加热气化后,转化为气态形式,经压缩机吸入压缩后,温度进一步升高,形成压缩的气态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
2)、压缩的气态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进入气液热交换管道中,在气液热交换管道中与液态水交换能量,进而使液态水转化为蒸汽状态;
3)、与液态水能量交换后的气态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进入热交换器中,使气态形式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转化为液态形式,流入油缸中以进行下一循环。
在上述方案中:
在压缩机对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压缩的同时,通过齿轮泵向液液热交换管道输送加热后的液态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在液液热交换管道中与液态水交换能量,进而使液态水转化为蒸汽状态。
所述的齿轮泵与压缩机的同旋转轴。
在所述步骤(3)中,液态形式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回流到油缸内设的油气箱中。
进一步地,所述油气箱中的液态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加热后,通过齿轮泵向液液热交换管道输送加热后的液态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在液液热交换管道中与液态水交换能量,进而使液态水转化为蒸汽状态。
一种无压力容器非金属能量油蒸汽发生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在所述的设备壳体上设有底座,在底座上设有油缸,所述油缸设有空气连通口,油缸内设有液态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液面与油缸上顶面之间具有空隙层,在油缸还设有加热元件、液液热交换管道、气液热交换管道和上端开口的油气箱,设备壳体内设有高压水泵、轴心相连的齿轮泵与压缩机,所述的加热元件深入到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中,齿轮泵的一端通过进油管与油气箱连接,齿轮泵的另一端通过出油管与液液热交换管道中的油层管道接通;压缩机一端通过进气管与油缸的空隙层接通,压缩机的另一端通过出气管与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油层管道接通,高压水泵通过导水管与液液热交换管道、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水层管道接通;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油层管道上端通过高压气管连接有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油气箱的开口处连通,液液热交换管道的油层管道上设有排油管;液液热交换管道、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水层管道上设有蒸汽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液热交换管道和气液热交换管道均为螺旋双层管道,液液热交换管道和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油层管道为螺旋双层管道的内层管道,液液热交换管道和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水层管道为螺旋双层管道的外层管道。
优选地,所述的液液热交换管道的水层管道和气液热交换管道的水层管道接通。
本发明所述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为现有产品。
本发明的发生方法通过将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加热气化后通过压缩机压缩,使其转化为高温气态形式,转化后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进入气液热交换管道中与液态水交换能量,进而使液态水产生蒸发,而气态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进入热交换器中中并转化为液态形式再次进入油缸,进行循环作业;本发明还利用压缩机轴心与齿轮泵轴心连接,当压缩机压缩气态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的同时,通过齿轮泵向液液交换管道输送高温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循环油缸内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使整体交换温度均匀,而且给压缩机头补充相对的温度,使气化的高碳分子非金属能量油高温压缩时温度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洪亮,未经程洪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89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虫草茶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以赤泥为主要材料生产的速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