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8775.6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安部井淳;中村友彦;贰又裕文;长泽聪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敬莲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储存 热交换器 | ||
1.一种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总箱和第二总箱(41,42);
多个制冷剂管(45),在竖直方向(XX)上延伸,每个制冷剂管(45)具有制冷剂通道(45c),其中多个制冷剂管(45)在管排列方向(YY)上间隔布置并且在第一总箱和第二总箱(41,42)之间,使得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道(45c)至少从第一总箱和第二总箱(41,42)中的一个总箱流动到另一个总箱(41,42);
冷却储存容器(47),在冷却储存容器(47)中具有冷却储存材料(50),并且冷却储存容器(47)布置在相邻的制冷剂管(45)之间,其中冷却储存容器(47)的侧壁(470)在管排列方向(YY)上与制冷剂管(45)的侧壁相对;和
向外凸出的多个凸形部分(471)和向内凸出的多个凹形部分(472),所述凸形部分(471)和所述凹形部分(472)形成在制冷剂管(45)和/或冷却储存容器(47)的侧壁中,并且在竖直方向(XX)上交替地布置;
其中制冷剂管(45)在形成凸形部分(471)的第一部分处接合到冷却储存容器(47),而制冷剂管(45)在形成凹形部分(472)的第二部分处与冷却储存容器(47)分开,使得空气通道(461a)形成在第二部分处,外部空气经过空气通道(461a)在制冷剂管(45)和冷却储存容器(47)之间通过,和
其中,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的在竖直方向(XX)的预定高度(AA)之下的下部中并且在制冷剂管(45)和冷却储存容器(47)之间的空气通道(461a,4611)的截面积被制成为大于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的在竖直方向(XX)的预定高度(AA)之上的上部中并且在制冷剂管(45)和冷却储存容器(47)之间的空气通道(461a,4612)的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和/或制冷剂管(45)的侧壁(470)的在预定高度(AA)之下的下部中的凹形部分(472,4721)的在管排列方向(YY)上的深度尺寸被制成为大于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和/或制冷剂管(45)的在预定高度(AA)之上的上部中的凹形部分(472,4721)的在管排列方向(YY)上的深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多个凸形部分(471)和多个凹形部分(472)都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的侧壁(47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冷却储存容器(47)由彼此固定的一对外层封皮部分(47a)构成,每个外层封皮部分(47a)形成冷却储存容器(47)的侧壁(470)并且在管排列方向(YY)上彼此相对,和
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的各个侧壁(470)的在预定高度(AA)之下的下部中的凹形部分(472,4721)的底部彼此直接地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在冷却储存容器(47)的内部设置内部散热片(47f),并且
形成在冷却储存容器(47)的各个侧壁(470)的在预定高度(AA)之上的上部中的凹形部分(472,4722)的底部通过内部散热片(47f)彼此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在形成在侧壁(470)的在预定高度(AA)之下的下部中的凹形部分(4721)的底部中形成开口部分(473)或凹槽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冷却储存容器(47)的侧壁(470)具有水引导壁(474),该水引导壁(474)在向下方向上从凸形部分(471)的下侧延伸,以使在空气通道(461a)的外表面上产生的冷凝水在向下方向上被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储存式热交换器,其中:
在水引导壁(474)中形成导水沟槽(474a,474b,474c),用于在向下方向上引导冷凝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877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