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静脉炎的中药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7524.6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5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马同山;刘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同山 |
主分类号: | A61K36/88 | 分类号: | A61K36/88;A61P9/00;A61K33/04;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静脉炎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静脉炎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化是血管内膜增生或附着瘀垢,管腔变窄,血流缓慢至不通。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炎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静脉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需截肢甚至危及生命。静脉炎治疗方法可分为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一般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这是静脉炎治疗方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需长期静脉输液或注射病人,应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静脉血管多次扎针注射;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的患者,应在床尾垫高15厘米左右,让患肢抬高肢体15°—30°,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快速回流至心脏;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药物治疗中,西医主要采用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静脉炎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治疗,用以减缓患者痛楚;静脉炎发炎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可以使用广泛抗生素药剂,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静脉炎发炎、感染。中医治疗静脉炎,在静脉炎的治疗过程中很重要,它能防止静脉炎的复发,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的抵抗力。目前临床对于静脉炎的治疗更多的是采取中医中药治疗,此疗法针对不同病因,不同病情对疾病进行辩证施症。例如一种预防与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凝胶剂,包含中药和基质,该中药主要由下述重量比的原料药组成:大黄2%~10%,黄柏2%~10%,厚朴1%~5%。该发明的中药凝胶剂,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疗效,适用于化疗性药物静脉用药所致的静脉炎的防治。总之,目前,治疗静脉炎的药物有很多,但不同程度存在着见效慢、成本高或损伤原组织破坏血管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见效快、成本低、还原血管原有本能与弹性,不受手术创伤之苦的治疗静脉炎的外用中药组合物,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治疗静脉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原料药组成:
红花100—300 藏红花100—300 甘草100—300 生大黄100—300 蜈蚣50—150 芒硝50—150 薄荷冰12—38 氮酮10—30 丙二醇20—60 二甲基亚砜80—240 羊毛脂适量。
各组分的优选重量份为:红花200克 藏红花200克 甘草200克 生大黄200克 蜈蚣100克 芒硝100克 薄荷冰25克 氮酮20毫升 丙二醇40毫升 二甲基亚砜160毫升 羊毛脂适量。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按下列重量份数取各原料:
红花100—300 藏红花100—300 甘草100—300 生大黄100—300 蜈蚣50—150 芒硝50—150 薄荷冰12—38 氮酮10—30 丙二醇20—60 二甲基亚砜80—240 羊毛脂适量。
2、制备:
(1)将前五味药(蜈蚣炙黄)粉碎细末入水。水煎三次,时间分别为2小时、1.5小时、1.5小时,合并三次滤液,上火浓缩,入丙二醇拌匀,得浓缩稠膏。
(2)二甲基亚砜入芒硝溶化再入薄荷冰溶解后入氮酮搅匀得液剂。
(3)将(1)制得物入(2)液剂搅拌均匀,入羊毛调节干湿不滴水即得软膏。
发明药物中,红花、藏红花,活血化瘀、消肿;生大黄泄热毒、破积滞,推陈出新,袪瘀垢;甘草,和中缓急,调节药性;蜈蚣,攻毒散结,走窜之力迅猛;薄荷,导壅滞、消浮肿、散肌热、除瘙痒;芒硝泄热润燥软坚;氮酮、二甲基亚砜,透皮,消炎止痛,促进愈合。诸药为伍,活血化瘀、散郁开结,可使血管内膜壁上瘀垢斑块迅速消失,更芒硝入伍,刺激淋巴网状内皮系统,使其增生与吞噬能力增强,使炎症迅速消失。
使用方法:本发明药物外用,将糊状药物敷于炎症部位,可大于上下左右1厘米的面积上,厚度2毫米为宜,每24小时换药一次。暖季不需要包扎;冷季可用料膜消毒后包起以防漏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同山,未经马同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75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