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137134.9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4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康;谢银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3/00 | 分类号: | C23G3/00;B08B3/02;C25D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关文魁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磷化 清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涂装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用于在汽车车身在磷化后以及电泳之前清洗掉车身上磷化残留物。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车身的涂装工艺中,在电泳之前需要对车身进行磷化,使得车身表面获得一层不溶于水的磷酸盐薄膜。但是在车身磷化的过程中,车身表面会被残留有大量的磷化渣,若不清洗干净将会导致电泳的质量,即电泳后车身表面出现大量的颗粒。因此,需要在车身磷化后电泳之前将表面残留的杂质清洗干净。现有的清洗工艺是采用人工刷洗或者半浸半喷的水洗,无论采用哪种清洗方式都无法将车身表面残留的磷化渣清洗干净。另一方面,当采用人工刷洗时,劳动强度大大增大,磷化物会造成对刷洗工人的损害;当采用半浸半喷的水洗工艺时,需要具备大型的水池,大大地增加了清洗的成本。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发明一种清洗方法,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清洗掉车身表面磷化后残留的杂质,又能够降低陈本并且不伤害操作工人。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使汽车车身被磷化后残留在表面的杂质清洗干净,并且降低清洗成本并不伤害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包括喷洗工序,所述喷洗工序在车身磷化后进行,所述喷洗工序的条件是:压强为0.30MPa~0.60MPa,流量为150m3/h~240m3/h,扬程为30m~60m。在喷洗时,使用电机功率为55KW左右的水泵,该水泵的转速为14750r/min。汽车车身在磷化后,在车身表面上会黏贴有许多的磷化颗粒,因此需要在电泳之前将这些黏贴的磷化颗粒去除干净,否则会影响电泳的质量。本发明的清洗方法之前,一般是采用半浸半喷的水洗方法,这样清洗的效果不佳,许多黏贴的磷化颗粒无法清洗干净,而本发明的喷洗方式能够将车身表面的磷化颗粒清洗干净,因为其喷洗的条件符合要求。在所述压强条件之外,喷洗的液体压强小于0.30Mpa则洗不掉磷化颗粒,喷洗的液体压强大于0.60Mpa则影响车身磷化的效果。同理,喷洗液流量小于150m3/h则喷洗效率大大降低,喷洗液流量大于240m3/h则严重地浪费喷洗效,大大地增加了车身喷洗的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喷洗工序的条件是:压强为0.40MPa~0.50MPa,流量为180m3/h~210m3/h,扬程为40m~50m。这样,更严格地限定了喷洗工序的条件,使得在这样的条件下,喷洗效果更好,喷洗效率更高,并且性价比最高。
进一步地,所述喷洗工序为全喷。相比现有技术的半浸半喷的水洗方法,其喷洗更加到位,不会出现喷洗的死角,导致喷洗效果更好,磷化颗粒的去除更加彻底。
进一步地,在所述喷洗工序后还包括水洗工序,所述水洗工序为全浸。
进一步地,在进行所述水洗工序时,在水洗液中添加有清洗剂。
进一步地,在所述水洗工序后还包括清洗工序,所述清洗工序使用纯水洗涤。
进一步地,在所述清洗工序后还包括电泳工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操作方便,清洗效率高,操作工人无需专业的深化培训。
2、本发明的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所使用的设备造价低廉、安装方便、维修和维护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磷化后清洗方法,包括喷洗工序,该喷洗工序在车身磷化后进行,喷洗时的条件是:压强为0.30MPa~0.60MPa,流量为150m3/h~240m3/h,扬程为30m~60m。在喷洗时,使用电机功率为55KW的水泵,该水泵的转速为14750r/min。符合这样的喷洗条件的磷化后清洗方法,使得黏贴在车身表面的磷化物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作为更加优选的实施方式,车身磷化后的喷洗工序采用全喷的方式,这样喷洗时没有死角,避免了喷洗不到位的现象。而更优选的喷洗条件是:压强为0.40MPa~0.50MPa,流量为180m3/h~210m3/h,扬程为40m~50m。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71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