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千米钻机孔底马达转子专用打捞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6599.2 | 申请日: | 2012-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4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新;曹明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18 | 分类号: | E21B31/18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48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米 钻机 马达 转子 专用 打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钻探装置,具体为一种千米钻机孔底马达转子专用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千米钻机在我矿的大规模使用,定向长钻孔已逐步取代普钻钻孔,大规模施工大直径、长距离、定向钻孔已迫在眉睫。定向钻孔施工对缓解抽掘采衔接紧张的局面起到一定作用,为使下步掘进能大踏步作业就需要施工更多的大直径、长距离的钻孔,经过更长周期的抽放才能保证下轮掘进的大踏步作业。所以千米钻机使用非常频繁,在施工千米钻机钻孔时, 由于煤层地质条件,例如软煤、塌孔的情况,或者无计划的停水停电、分支间的穿孔现象,都会引起钻具的卡钻、抱钻、压钻的现象发生,甚至出现掉钻事故,同时又由于水泵的输送水压在孔底马达的转子和定子间形成强大的反扭矩力,致使孔底马达前部的驱动转子螺纹连接处受反扭矩力造成脱扣掉马达转子。为了将马达转子取出重复再利用,需要进行打捞处理,孔底马达转子的特殊结构和特殊配合要求,转子外形为麻花型,与定子为摆线配合,传统的套丝捞具容易损坏孔底马达转子的表面形状,使其损坏不能再使用,从而增加配件成本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马达转子在煤层中打捞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千米钻机孔底马达转子专用打捞装置。
本发明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千米钻机孔底马达转子专用打捞装置,由外套和内套组成,外套包括前套和后套,前套前端为锥形口,里侧为反向锥形空间,锥形空间内放置内套,后套后端设有钻杆连接口,前套和后套之间套接,所述的内套为橡胶材料组合锥套。
本发明适用于打捞千米钻机在施工过程中掉入抽放钻孔里的孔底马达转子。后套和钻杆连接,并通过钻杆送到钻孔内的马达转子处,前套的锥形套口将马达转子引导进入内部的内套中,内套向前移动,受摩擦力作用,内套向后移动,内套直径扩大,完全包住马达转子。然后将本装置外拉,内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在斜面压力下直径变小将马达转子抱紧,从而将马达转子拉出,因为内套是弹性材料,所以不会将马达转子损坏,当然橡胶材料的内套使用几次后损坏,我们将外套分开,重新更换内套即可重复使用。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有效解决了马达转子从钻孔中的无损失打捞的问题,提高了钻机的使用效率,节约了大量的配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马达转子、 2-前套、3-内套、4-后套、5-钻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意,一种千米钻机孔底马达转子专用打捞装置,由外套和内套组成,外套包括前套2和后套4,前套2前端为锥形口,里侧为反向锥形空间,锥形空间内放置内套3,后套4后端设有钻杆连接口,前套和后套之间套接,所述的内套3为橡胶材料组合锥套。
如图2所示意,所述的内套3由三个弧形体对合组成。扩孔更容易。
经济效益:成功打捞一个孔底马达节约13万元,去年成功打捞3根孔底马达,今年成功打捞4根,共计节约费用91万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65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分支井实验模型、系统及填砂方法
- 下一篇:卷帘窗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