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S-腺苷甲硫氨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5151.9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张允斌;陆坚峰;杨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P19/40 | 分类号: | C12P19/40;C12N15/63;C12N1/2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腺苷 甲硫氨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化工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S-腺苷甲硫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简称SAM)为生物体代谢中最重要的甲基供体,除了起着转甲基作用之外,还具有转硫和转氨丙基作用,分别参与同型半胱氨酸(SAH)、谷胱甘肽(GSH)等重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和多胺的代谢。临床上SAM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用于在肝病、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炎和纤维性肌痛等疾病的治疗。80年代中期,SAM在欧洲首先被推荐为抗忧郁症的精神病药物。1990年在美国也通过了FDA的随机双盲法验证。由于现有生产工艺的制约,SAM生产成本与价格相对较为昂贵。高效与成本低廉的SAM生产工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SAM是由Cantoni于1951年发现的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硫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5H22N6O5S,分子量为399,结构式如下。
生物体内的SAM来源主要是由在含有Mg2+和K+条件下由SAM合成酶催化L-甲硫氨酸和ATP合成的。
SAM的规模化生产则经历了化学合成法、酶促转化法和微生物合成法的过程。其中化学合成法产率较低,产物构型较为复杂,酶促转化法则受制于获取大量且高活性的SAM合成酶的难度与成本控制,利用微生物合成与制备SAM的方法成为产业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现在微生物合成法主要是通过酵母菌进行合成,方法是在培养酵母过程中添加SAM的前体甲硫氨酸,利用酵母能在胞内积累SAM的特性,采用化学、法式压榨、高压匀浆或者热处理的方式破壁,然后使用热水抽提、高氯酸抽提、三氯酸抽提,最后再使用色谱层析、选择性沉淀剂(如苦味酸、Reinack盐、硼酸等)等分离提取SAM。该方法的缺点在于产生的SAM储存于酵母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破碎后再经纯化后获得,工艺过程尤其是纯化较为复杂。如果能够实现微生物菌株产生的SAM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上清中,则可以显著提高SAM的生产效率,显著简化纯化的过程与提高纯化效率。
生物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尝试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使微生物成为生产特定目标产物的细胞工厂。在专利CN 1570126A中,苏珊·莱昂哈特斯伯格和托马斯·迈尔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过量表达大鼠肝脏合成酶基因,发现改造的工程菌株能把SAM分泌到培养基中,与之前使用的酵母菌宿主相比,简化了工艺流程。在专利CN185303A中托马斯·施勒塞尔等除了在大肠杆菌中过量表达大鼠肝脏合成酶基因以外,还发现cmr(mdfA)基因能够促进大肠杆菌把SAM分泌到培养基中,这一实验结果提示可以通过提高SAM的分泌转移途径的效率,有效提高SAM的产量。然而由于cmr(mdfA)基因是多药耐药基因,利用cmr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可能存在潜在生物安全性问题。
从70年代开始,对不同生物体内如酿酒酵母,大鼠(肝脏),普氏立克次氏体,非洲锥虫SAM的转运就开始了研究,不过只是提出了存在SAM转运蛋白的假说,并没有对SAM转运蛋白进行鉴定。直到2003-2006年,人们陆续发现在酵母、人类、拟南芥、大鼠、果蝇等多种生物体内存在一种比较保守的线粒体转运蛋白PET8P,该转运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能够进行单向和双向的SAM转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S-腺苷甲硫氨酸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生产S-腺苷甲硫氨酸的方法,包括:在S-腺苷甲硫氨酸生产菌株中重组表达外源的PET8P(S-腺苷甲硫氨酸转运蛋白)多肽,从而所述S-腺苷甲硫氨酸生产菌株分泌表达S-腺苷甲硫氨酸。
在一个优选例中,还包括:在S-腺苷甲硫氨酸生产菌株中重组表达外源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包括(但不限于):大肠杆菌SAM合成酶(METK),酿酒酵母SAM合成酶(SAM2),大鼠肝脏SAM合成酶或古菌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如P.furiosus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51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下拉式磁性弹子锁及其开启该锁的钥匙
- 下一篇:一种能轴向锁定的方舌防盗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