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油/燃气锅炉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4253.9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5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萧琦;温雨鑫;邓浩鑫;赵钢炜;李彬;肖云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C7/00 | 分类号: | F23C7/00;F23D17/00;F23J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氧化物 排放 燃油 燃气锅炉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的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将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油/燃气锅炉及其方法,在不影响燃油/燃气锅炉热效率和运行成本的前提下,可减少燃油/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20%~50%。
技术背景
当前低氮氧化物排放锅炉燃烧技术研究分为三个方向:对燃料和空气的预处理;空气和燃料的优化配置及低氮燃烧器设计;对烟气的后处理。对于燃料和空气的预处理方法以及烟气处理方法,由于系统复杂、投资大、占地大、运行费用高等原因,对于较分散的中、小型锅炉并不适用。低氮燃烧器在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同时,往往带来燃烧效率降低、燃烧温度降低或过剩空气系数提高,带来锅炉效率降低和运行费用提高等问题。目前低氮氧化物排放燃油/燃气锅炉没有得到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现有的燃油/燃气锅炉的换热面积中,一般辐射换热面占30-35%,对流换热面占65%-70%,改进燃烧装置后,锅炉结构形式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导致锅炉额定出力及热效率有所降低;二、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时,锅炉运行成本增加过多。基于上述原因,当前的低氮氧化物排放锅炉技术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显著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燃油/燃气锅炉及其方法,在燃油/燃气锅炉热效率不降低和运行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可减少燃油/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20%~50%。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燃油/燃气锅炉,所述燃油/燃气锅炉包括燃料管道、助燃风管道、低氮燃烧器、锅炉本体、排烟管道、烟囱、循环烟气冷却装置和循环烟气管道,其特征在于:燃料和助燃空气分别通过燃料管道、助燃风管道进入低氮燃烧器混合燃烧;低氮燃烧器采用空气分级旋流扩散结构,通过助燃空气分级以及使用16.8%~18.3%低氧浓度助燃空气,使70%的助燃空气通过一级旋流叶片进入燃烧区,30%的助燃空气通过二级旋流叶片进入燃烧区,使燃烧区温度降低,实现低氮燃烧,保证低氧浓度助燃空气火焰稳定性;低氮燃烧器中产生的1180~1290℃的高温烟气,流量1250~1360m3/MW,顺序流经锅炉本体内的辐射受热面和对流受热面,所述辐射受热面为5.7~7.1m2/MW,对流换热面面积为22.9~28.6m2/MW;所述高温烟气加热锅炉本体内的水后冷却变成120~160℃的低温烟气;所述排烟管道中15%~25%的低温烟气,经循环烟气冷却装置进一步冷却至80℃以下,通过循环烟气管道后与新鲜空气混合后作为所述助燃空气,排烟管道中其余的低温烟气经所述烟囱排出。
本发明的低氮燃烧器采用空气分级旋流扩散燃烧器结构,通过助燃空气分级以及使用16.8%~18.3%低氧浓度助燃空气,使燃烧区温度降低,从而实现低氮燃烧。鉴于扩散火焰比预混火焰具有更宽广的稳定范围,低氮燃烧器采用旋流扩散燃烧结构,解决低氧浓度助燃空气火焰稳定性问题。
经过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对现有的燃油/燃气锅炉改造后,所产生的高温烟气温度较普通锅炉降低190℃~300℃,同时高温烟气流量较普通锅炉增加15%~25%,锅炉辐射换热面面积较普通锅炉减少30%~50%,对流换热面面积较普通锅炉增加15%~25%,在减少燃油/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20%~50%的情况下,锅炉出力和效率保持不变。
优选地,所述循环烟气冷却装置为内置式循环烟气冷却器,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内部或与锅炉本体联结为一体;或,所述循环烟气冷却装置为外置式循环烟气冷却器,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外部或与锅炉本体分离。
优选地,所述排烟管道中15%~25%的低温烟气通过循环烟气管道以后进入助燃风机,与新鲜空气混合后作为助燃风。
优选地,供应锅炉本体冷水的进水管中的冷水首先冷却循环烟气冷却器中的烟气,确保循环烟气冷却效果。
优选地,所述燃料管道、助燃风管道、排烟管道、和/或循环烟气管道中设置流量控制阀,以控制管道中流体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42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横向滑动式门体控制结构
- 下一篇:固定弹簧门转动角度的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