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级流化床煤层气非催化脱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3671.6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9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发;熊小晋;刘俊;赵钰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戎文华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级 流化床 煤层气 催化 脱氧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层气脱氧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二级流化床煤层气非催化脱氧工艺。
背景技术
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即煤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没有经过运移、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内的天然气。煤层气的主要成份为甲烷(CH4)、氮气和氧气,是一种清洁和高热值的能源。由于煤层气通常不含硫、苯、汞、铅等可致癌的有毒物,所以煤层气可以替代常规天然气作为一种高热值、无污染的优质清洁能源,用作发电燃料、工业燃料、车用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目前,对于CH4含量在60%以上的煤层气,利用技术比较成熟;而CH4浓度相对比较低且混入空气的煤层气-煤层气抽放气利用技术相对比较少,煤层气中的氧使得煤层气的利用存在爆炸危险,通常只能就地使用,或被燃烧放空。据统计每年我国从采煤行业排放的CH4达194亿m3,这样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此外,CH4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因此,如果能将这种中、低浓度的含氧煤层气提纯,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煤层气抽放气(含氧煤层气)利用的关键是开发经济高效的脱氧技术,目前的脱氧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脱氧,包括低温深冷,变压吸附、膜分离以及气体磁力分离法等;一种是化学脱氧,包括催化法脱氧和焦炭燃烧法脱氧。
低温深冷技术的原理是双级精馏。其流程是:原料气首先进入制冷系统逐步降温直至部分组分变为液体,进入气液分离器分离为尾气和液态粗产品。根据需要,尾气进入下一级进行进一步的分离或返回制冷系统回收冷量,液态粗产品直接输出或适当增压后进入气提塔,进一步获得更纯的液态产品(塔顶气体则并入气液分离器尾气)。低温分离的特点是:通过适当流程,可以实现在气态物料中高沸点的被分离组分连续逐步减少,转变为含低沸点成份的液态,而更低沸点组份的总量则基本不变。公开号为CN101531560A公开了“一种以低温液化分离从含氧煤层气中提纯甲烷的方法”,其所述方法步骤是:首先对含氧煤层气的原料气进行降温,再将降温后的含氧煤层气进行精馏处理,即得分离提纯的甲烷。
变压吸附(PSA)技术是以吸附剂(多孔固体物质)内部表面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收为基础,利用吸附剂在相同压力下易吸附高沸点组分、不易吸附低沸点组分和高压下吸附量增加(吸附组分)、减压下吸附量减少(解析组分)的特性,将原料气在高压力下通过吸附剂床层,高沸点杂质组分被选择性吸附,低沸点组分不易吸附而通过吸附剂床层,达到杂质组分的分离,然后在减压下解吸被吸附的组分使吸附剂获得再生,再次进行吸附分离杂质。通常的变压吸附工艺由一系列装有吸附剂的塔组成,其中每个塔都必须经历吸附,压力均衡,顺向减压,逆向减压,冲洗,一次冲压,二次冲压等七个步骤。该工艺所用的吸附剂可以是硅胶、氧化铝,A型、X型分子筛、活性碳或碳分子筛。但其关键是吸附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必须高于瓦斯气中其他组分(除水外),还要求甲烷和氮有较大的分离系数,同时甲烷又能很容易地从吸附剂中脱附出来。此发明的主要问题是加压过程中存在爆炸的危险。
膜分离法脱氧具有不发生相态变化、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公开号为CN1799679A公开了一种“变压吸附和膜分离技术”,是实现煤层气浓缩CH4和回收N2综合利用的方法。其膜分离工艺参数如下:膜孔径为<0.01μm,高压与低压比为>4,原料气压力>200Pa,原料气温度<25℃,通过膜吸附和变压吸附,获得CH4的含量达到50-95%。该工艺的缺点是:气体各组分对薄膜的渗透能力不同,其渗透量与各组分渗透系数、渗透膜面积以及膜两侧的气体组分的分压差有关,在分离中会造成产品气的损失。而且甲烷爆炸极限随着压力增高急剧扩大,进一步凸显该技术的安全问题。
气体磁力分离法,该方法的原理是:煤层气中氧气具有顺磁性能被磁场吸引,而其中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等具有抗磁性能被磁场排斥。通过利用交变梯度磁场把氧气从煤层气中脱除去。但是此技术目前仍然处于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较长的距离。
催化燃烧法的原理是: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与煤层气中的氧进行催化燃烧反应,达到脱氧的目的,其主要反应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36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盘锻件及制造工艺
- 下一篇:孔内带有晶须或棒晶的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