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132336.4 | 申请日: | 2012-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9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胜;阮仁义;刘晓东;沈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21/30 | 分类号: | G01B21/30;G01C5/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0023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试车场 高速 环道 平顺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试车场是专为测试汽车的综合性能而特别设计建设的场地,它直接检测汽车的各项性能,并为汽车的各项性能改进和研发提供试验基础数据,试车场的平顺性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试验车在高速环道上行驶时要保证能连续高速、舒适的行驶,从高速车道至低速车道或低速车道至高速车道变道过程中保持行车连续无突变,这对路面的平顺性要求极高,平顺性越好,越接近真实的车辆性能。高速环道平顺性的检验方法一直是试车场测量的盲区,目前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方法的公开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方法,其测量方法简单、精度高、实用性强,能够满足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需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方法,包括对线路的平面和横断面进行平顺性检测,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
a、线路平面检测方法,
沿线路里程方向,每隔10m桩号处设置断面,每断面设置测点七个,测点分别为A0、A1、A2、B1、B2、C1、C2,沿线路方向每断面共七条曲线,检测时采用正矢法检测每条曲线沿里程方向20m弧长所对应的正矢值,并计算相邻正矢值间差值,正矢值与相邻正矢值差值与设计值对比,从而检测平顺性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b、线路横断面检测,
高速环道横断面主车道宽11.25m,分为低速区、中速区、高速区,每区宽度为3.75m,检测时每断面布置检测点七个,检测点为A0、A1、A2、B1、B2、C1、C2,其中检测点A0、C2采用高程用水准仪测量,保证横断面绝对高程的准确性;横断面平顺性检测采用正矢法,分别计算每区3.75m范围内弧长对应的曲线正矢值,分别对应低速区域、中低速交界区域、中速区域、中高速交界区域、高速区域,确定正矢值与设计值差值是否在规定限差以内。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人力、物力相对其他方法大大减少,同时检测高效,工期短。
2、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其检测精度可以满足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平曲线断面布设图;
图2为本发明中横断面点位布置图;
图3为本发明中平曲线矢距测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测横断面矢距测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试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检测方法,试车场环道施工结束后,根据设计要素对车场高速环道平顺性进行检测,平顺性检测从其平曲线及横断面曲线两方面检测:
a、确定断面桩号及断面测点:
参见图1,沿线路里程方向,每10m桩号设置断面1;
参见图2,在设定的断面1上设置七个测点,分别对应下边界、低速车道中心、低中速交界、中速车道中心、中高速交界、高速车道中心和上边界,分别记为A0~C2,沿线路方向每断面共七条曲线2;
b、采用正矢发检测平曲线的平顺性
参见图3,逐一测量曲线2上相距20米弧长两测点间的正矢值3;
正矢法检测需四人,2人在相距20米弧长的两测点间拉弦线,一人在中间10米位置测点处使用钢尺测量测点到弦线间的垂直距离即正矢值3,一人记录。
外业结束后,将各测点实测正矢值3,与设计值进行比较,达到检测平曲线平顺性的目的;
c、采用正矢法检测横断面曲线的平顺性
首先,用电子水准仪精确测量上、下边界点的高程,即A0和C2两点的高程,保证横断面绝对高程的准确性。
水准测量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确保测量值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参见图4,测量在同断面1内的相隔一测点的两测点间的正矢值3具体操作方法同具体实施方法b中所述。
外业结束后,将各测点实测正矢值3,与设计值进行比较,达到检测平曲线平顺性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23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造纸白水中障碍性微细胶黏物检测方法
- 下一篇:双级吸附制冷循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