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车纵梁冲孔加工的CAM系统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1302.3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7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韩学军;丁涛;刘振堂;赵加蓉;李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097 | 分类号: | G05B19/4097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曲志波 |
地址: | 2503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冲孔 加工 cam 系统 构建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日2009年11月27日,申请号200910230972.9,名称为“用于汽车纵梁冲孔加工的CAM系统及控制方法和构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控冲孔生产线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改型和试制车型的汽车纵梁CAM系统及控制方法和系统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际上用于冲压设备的具备数控编程功能的CAD / CAM 一体化软件主要有美国TEKSOFT公司的PROCAM软件,台湾世新科技的NEWCAM,日本天田公司的AP100等CAM自动编程软件,这些软件都集成了数控加工功能模块。但对于专用的汽车纵梁数控冲孔生产线来说,因为没有CAD / CAM 一体化软件支持的数控加工功能模块系统,还达不到这种特殊冲孔工艺的要求。国外汽车纵梁数控冲孔生产线以比利时索能为主要代表,它的编程方法是人工把图形数据库的坐标值和直径输入以及幅面翼面选择。我国自2001年第一台国产汽车纵梁数控冲孔生产线制造出来后,自动编程系统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如图15所示,在CAD中绘图形成图形数据库,用通用的CAM软件加模具,生成一个中间程序,再用专用的程序进行特殊处理然后产生专用的汽车纵梁数控冲孔生产线程序的方式,即通过第三方的CAM软件进行转换后用专用的程序进行处理生成特定的加工程序;第二种读取DXF格式的图形信息进行处理以取代上述的第三方的CAM软件,其他步骤同第一种。
以上各种编程控制方法存在效率低,出错率高,步骤多,繁琐,一旦图形改动都必须从头再来等不足。有以下三类缺点:( 1 )编程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数控语言,( 2 )需要将被加工零件信息转换成文字或数字信息,不仅不直观,而且在转换过程中出错率高,( 3 )数控语言编程目前还是采用批处理形式,即用数控语言编写的零件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只进行一次处理,且在处理过程中无法进行人工干预,从而无法对指令代码的运行结果进行修改,对于汽车改型和试制车型的汽车纵梁需要经常修改。
由于上述控制软件的局限性,导致冲孔CAM系统控制落后,技术性能、通用性和效率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与CAD/CAM系统高度集成,能够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冲孔CAM系统,以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化的冲孔CAM系统的构成方法。
汽车纵梁数控冲孔生产线自动编程建立在汽车纵梁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即CAD/CAM技术、ActiveX Automation技术以及OLE Automation技术的基础之上。ActiveX Automation 被称为第四代开发工具。同其他三代开发工具相比,ActiveX Automation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和开发效率。本发明是基于Visual Basic和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开发出汽车纵梁数控冲孔生产线自动编程的冲孔CAM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CAD和CAM实现一体化(如图16所示),从CAD 图形中获取汽车纵梁的冲孔数据,自动添加CAM模型,生成NC程序,传送到数控系统,进行加工生产。
一种用于汽车纵梁冲孔加工的CAM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1、 读取CAD文件的装置。
2、 将CAD/CAM系统建立起链接和图标菜单以及接口的装置。
3、 将CAD文件中的数据转化为CAM系统模具模型和尺寸数据的装置。
4、 模具适配以及优化和模拟运行装置。
5、 将数据生成NC数据程序的装置。
6、 将NC数据程序传输给冲孔数控设备的装置。
7、 数控冲孔设备。
还包括:上料装置;板材夹紧装置;送进装置;零点检测装置;幅面前检测、幅面后检测、翼面检测装置;主机冲压装置;下料装置。
一种用于汽车纵梁冲孔加工的CAM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 读取CAD文件的步骤。
2、 将CAD/CAM系统建立起链接和图标菜单以及接口的步骤。
3、 将CAD文件中的数据转化为CAM系统模具模型和尺寸数据的步骤。
4、 模具适配以及优化和模拟运行步骤。
5、 将数据生成NC数据程序的步骤。
6、 将NC数据程序传输给冲孔数控设备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1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