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工艺桩孔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1120.6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4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程天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天森 |
主分类号: | E21B7/00 | 分类号: | E21B7/00;E21B21/00;E21B10/2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超;王守仁 |
地址: | 433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艺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探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工艺桩孔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背景技术的内容较多,故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造孔方法的传承;桩孔施工方法;桩孔施工方法的适用性;桩孔施工方法的组成特点;桩孔施工方法的问题。
第一部分:造孔方法的传承。
造孔方法的传承分为:造孔方法的传承顺序;造孔方法的传承方式;造孔方法的传承特点;造孔方法的传承问题。
以下是造孔方法的传承顺序。
为了解桩孔施工方法的历史发展,发明人制作了附图11和附图2,即基本造孔方法出现时间顺序和基本造孔方法传承顺序。
以下说明附图11和附图12。
图中将向地下钻孔的方法,统称为造孔方法。在附图11和附图12中,既有其它井孔施工方法,又有桩孔施工方法(或称桩孔施工钻),而且,在传承过程中,其它井孔施工方法在先,桩孔施工方法在后。
之所以将附图11和附图12中的造孔方法称为基本造孔方法,是因为图中的一种造孔方法,还可以细分成多种造孔方法。
造孔方法由钻进设备和钻进工艺组成,其中,钻进工艺由破岩工艺和排碴工艺组成(见文献[1])。
按钻进工艺,图中的造孔方法共有四种类型,即:垂直破岩运载排碴类(附图1和附图2中的第一类);垂直破岩流体排碴类(附图1和附图2中的第二类);水平破岩运载排碴类(附图1和附图2中的第三类);水平破岩流体排碴类(附图1和附图2中的第四类)。
垂直破岩运载排碴类钻进工艺,由垂直破岩工艺和运载排碴工艺组成;垂直破岩流体排碴钻进工艺,由垂直破岩工艺和流体排碴工艺组成;水平破岩运载类钻进工艺,由水平破岩工艺和运载排碴工艺组成;水平破岩流体排碴类钻进工艺,由水平破岩工艺和流体排碴工艺组成。
垂直破岩工艺破岩力的方向与钻掘面垂直;水平破岩工艺的一部分破岩力的方向与钻掘面垂直、一部分破岩力的方向与破岩面平行。
运载排碴工艺不需要流休参与排碴;流体排碴工艺必须要有流体参与排碴。
流体排碴工艺有断续循环排碴和连续循环排碴之分,断续循环排碴如抽筒排碴工艺等,连续循环排碴如正循环排碴工艺等。
通常,正、反循环回转钻和正、反循环冲击回转钻造孔方法的钻进工艺,归于不同的类型,本发明之所以将它们归于同一类型,是因为下述原因。
正、反循环回转钻造孔方法的钻进工艺,由静压给进回转破岩工艺和正、反循环排碴工艺组成,在静压给进回转破岩工艺中,包括有静压给进作业和回转作业。静压给进作业的目的,是将切削具压入地层内,为回转作业切削土体提供先决条件;回转作业的目的,是分散或钻挖土体。
正、反循环冲击回转钻造孔方法的钻进工艺,由冲击给进回转破岩工艺和正、反循环排碴工艺组成,在冲击给进回转破岩工艺中,包括有冲击给进作业和回转作业。冲击给进作业的目的,是将切削具击入地层内,为回转作业剪切岩体提供先决条件;回转作业的目的,是剪切岩体。
静压力和冲击力都是垂直破岩力,如果,将冲击给进回转破岩工艺归于水平、垂直破岩工艺类,将正、反循环冲击回转钻造孔方法的钻进工艺归于水平、垂直破岩循环排碴类,那么,静压给进回转破岩工艺也应归于水平、垂直破岩工艺类,正、反循环回转钻造孔方法的钻进工艺也应归于水平、垂直破岩循环排碴类。
包括有水平、垂直破岩力的破岩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复合破岩工艺,一种是联合破岩工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垂直、水平破岩作业是同时进行的,后者的垂直、水平破岩作业不是同时进行的。如果,将复合破岩工艺和联合破岩工艺,同归于水平、垂直破岩工艺类,不便于区分包括有复合破岩工艺的钻进工艺、和包括有联合破岩工艺的钻进工艺。
包括有泥浆、运载排碴作业的排碴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复合排碴工艺,一种是联合排碴工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泥浆、运载排碴作业排出的是同一钻碴,后者的泥浆、运载排碴作业排出的不是同一钻碴。如果,将复合排碴工艺和联合排碴工艺,同归于泥浆、运载排碴工艺类,不便于区分包括有复合排碴工艺的钻进工艺、和包括有联合排碴工艺的钻进工艺。因此,将抽筒排碴工艺归于泥浆排碴类。
以下按类型说明附图11和附图12中造孔方法出现的时间。
以下说明第一类造孔方法出现的时间。
洛阳铲出现在15世纪初期的中国,依据是洛阳铲钻在“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百度百科:洛阳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天森,未经程天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11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