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CA-074甲酯在制备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中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0327.1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9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于艳雪;陈乃中;魏亚东;曹逸霞;张俊华;马菲;张瑞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53/12 | 分类号: | A01N53/12;A01P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王加岭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ca 074 制备 毒蛾 成虫 引诱 中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引诱剂领域,具体涉及化合物CA-074甲酯在制备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化合物CA-074甲酯中文名为L-trans-环氧琥珀酸-Ile-Pro-OMe丙醛,英文名为(L-trans-(Propylcarbamyl)oxirane-2-carbonyl)-L-proline methyl ester。作为Sigma公司的产品,CAS编号为147859-80-1,并规定了该化合物的用途为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他用途。1992年首次报道了CA-074甲酯做为组织蛋白酶B的抑制剂,可以使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内的组织蛋白酶B选择性地失活,CA-074甲酯在解释组织蛋白酶B生物功能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属鳞翅目毒蛾科毒蛾属,是一种常见的林木食叶害虫。舞毒蛾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因此发展对于舞毒蛾的诱捕以及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舞毒蛾的众多防治方法中,引诱剂诱杀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防治方法,最常见的引诱剂为舞毒蛾本身的性信息素。
中国专利CN 101810166公开了一种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及诱捕装置,采用兴安落叶松中的几种挥发性成分进行复配形成引诱剂,对舞毒蛾成虫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但是该引诱剂成分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舞毒蛾成虫引诱剂种类少、成本高昂等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合物在制备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中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为:化学式(I)所示的化合物CA-074甲酯在制备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中的用途。
上述用途中的引诱剂还包括助剂,助剂为昆虫引诱剂领域的常见助剂或任意比例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助剂为水或醇类、烃类、酯类、醚类、酮类有机溶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助剂为水或挥发性有机溶剂。更优选挥发性有机溶剂。
所述挥发性有机溶剂最优选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乙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引诱剂中化合物CA-074甲酯的质量百分比为0.0001~50%,优选为0.001~30%,进一步优选为0.01~20%,最优选为0.05~10%。
上述引诱剂优选将其置于昆虫诱捕器中使用,诱捕器可采用现有任意的昆虫诱捕器,如桶状诱捕器、水盆状诱捕器等。优选采用桶状诱捕器用于舞毒蛾的诱捕。首先将引诱剂按常规方法制成诱芯,再将诱芯置于诱捕器上,通常舞毒蛾成虫的诱捕中,引诱剂中活性成分化合物CA-074甲酯的含量为0.1~10毫克,优选0.5~3毫克,并充分溶解于挥发性溶剂中。
上述的引诱剂中还可以加入其它活性化合物与化合物CA-074甲酯共同作为活性成分使用,如现有常见的引诱剂成分舞毒蛾信息素等。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了化合物CA-074甲酯在制备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中的用途,化合物CA-074甲酯为已商品化的现有化合物,单一化合物即可起效,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便,对于舞毒蛾成虫的诱捕效果非常好,在舞毒蛾成虫引诱剂领域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在2010年7月至8月舞毒蛾成虫活动频繁时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间诱捕实验,将化合物CA-074甲酯以0.5毫克的量充分溶解于15微升甲醇中,采用常规方法将其吸附于橡胶芯制成诱芯,将诱芯用铁丝固定悬挂在市售桶状昆虫诱捕器上。实验设置5组,随机安放在不同的坡度、向阳性以及不同植被的环境中。
采用商业化的舞毒蛾性信息素((+)-D),以同样的处理方法制成诱芯作为对照组。如表1所示,编号相同的CA-074甲酯与舞毒蛾性信息素在安放地点、环境等方面极为接近。
每周统计一次诱捕器中舞毒蛾成虫的数量,具体诱捕数量如表1所示,并且每两周更换一次诱芯,最后通过计算舞毒蛾成虫的诱捕总量和每周平均量分析CA-074甲酯和舞毒蛾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
表1:田间实验中每周的诱虫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03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